讓人另眼相看的Made in China! 來自中國的汽車品牌

甫於4月中結束的上海車展,那是一次我不代表任何媒體參加的一場國際車展。在展場上,我和一位認識多年、來自台灣車界的朋友相約見面,他半開玩笑地說:「來到上海車展,遇到的老朋友比在台北車展遇到的還多!」

Qoros觀致汽車首部量產車- Qoros 3 Sedan (攝於上海車展)

我陪著這位一年多不見的朋友,在上海車展足足逛了一整天。每到一個品牌,我們總會見到一、兩位來自台灣,但目前服務於中國大陸車廠的朋友。在一陣寒暄之後,我們問起彼此的近況。他們許多被集團派駐大陸多年,或是被中國車廠相中能力、經驗聘請而來。而同業間共同的看法都是:中國大陸早已取代歐美市場,成為世界車廠的兵家必爭之地。

繼續閱讀

廣告

想要更國際化的工作? 試試LinkedIn吧!

d330073
Forbes(富比士雜誌),相信許多關心國際財經新聞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本美國知名的商業雜誌。它在這個月(六月)初發表了一篇以科技產業為主的榜單。榜首? 是打敗臉書的美國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

這份榜單是以2013年25家成長最快的科技公司為排名。LinkedIn打敗臉書、Google等其他知名公司,以營收成長高達80%讓其他公司望其項背。同時富比士也預估未來三年LinkedIn的成長率為51%,讓這個2011年才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成為了榜首。

或許很多台灣人不曉得LinkedIn是一間什麼樣的公司、提供用戶什麼服務? 也或許你曾經用過,但是卻不清楚它可以為你的職業生涯帶來怎樣的效益? 比起臉書,LinkedIn走的是更職業化的服務內容,它提供來自全世界用戶上傳編輯自己的職業經歷,同時搭配應用軟體,讓用戶盡情地展現自己的專業履歷。和台灣常見的求職網站不同,LinkedIn沒有所謂制式化的履歷設定,用戶的履歷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模式打造檔案更重要的是,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

職業人士可以在LinkedIn上和全世界相同或是不同領域的人交換意見。用戶們也可以自行設定自己的職業資料曝光程度。同時LinkedIn上還有許多不同的公司、 Group(族群),可以讓用戶加入追蹤,以便獲取最新的行業資訊。

這樣聽起來,LinkedIn似乎和台灣大眾最常接觸的求職網站104、1111等人力銀行有所雷同。的確,許多人會用LinkedIn來找工作,不過比起台灣的求職網站,LinkedIn充分的運用社群網站的優勢,如: 根據用戶習慣或專業領域提供展業新聞以及根據不同地點的設定來提供用戶服務、發表即時的貼文、獲取來自其他聯繫人(contacts)的消息以及與Twitter同步等,同時LinkedIn也提供多種不同語言,讓LinkedIn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享有高知名度。當然,若是求職者想更快的被潛在雇主發掘或者想擁有更多的服務資源,LinkedIn也提供付費方案。

繼續閱讀

台灣人,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上海鼎泰豐一隅。

上海鼎泰豐一隅。

每每寫到有關台灣的議題,總是會引起一番討論。當然,隨之而來的不只是支持的聲浪,還有指責、謾罵。但為什麼還是要寫?就是因為總想為這塊土地的人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觀感,一個身在上海工作的年輕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

而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在許多數據、現象上看不到的台灣人展現出來的力量。這一切,就從我走進上海豫園的鼎泰豐開始說起:

那是一幅怎樣不同的景觀?在這個步調極為快速,但普遍缺乏人文素養的大上海,我看到的是來自台灣的精致服務文化,那打從心底服務顧客的微笑、為顧客遞茶送水時也不忘噓寒問暖,同時沒有多餘的動作、口語,儼然是受過相當專業的訓練。

繼續閱讀

被低估的台灣人 — 年薪240萬的機會

話說年前某位朋友接到一個來自中國大陸高階獵人頭在上海的面試機會,職位是某國際4A廣告公司的客戶總監,職位描述翻譯如下: 1. 建立並管理團隊,使團隊能在專案時程內完成工作; 2. 為客戶規劃產品提案以及品牌溝通策略;3. 管控時間以及服務品質。

對於這樣一個職位,還必須具有以下條件:1. 至少八年的4A廣告公司工作經驗; 2. 具備豐富的廣告策畫經驗,可以勝任來自客戶的要求;3. 優秀的溝通能力;4. 良好的中英雙語能力;5. 高度熱情和責任感,同時還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條件開出來了,那麼薪資呢?年薪 50萬人民幣!

沒錯!年薪50萬人民幣(約235-240萬台幣)。在我看來這已經是個相當不錯的工作機會。但是當我聽到朋友口中說出這背後的故事時,我卻高興不起來。

繼續閱讀

薪資到底要多低才合理?

台灣的低薪風暴持續發酵:三重公司徵超人助理,倉管+美編+網管+會計=試用期20K;懂程式會美編的台新金職位只值21K;軟體工程師職缺驚現月薪19K等新聞。

d239567

台灣職場現況竟已到了如此的地步!依稀記得當年初入社會時的起薪,那時我一位沒有全職工作經驗、剛退伍的大學同學,試用期都還可以領到26,000元!更不用說試用期過後將近30K的薪資。

20K請超人助理,要會倉管、美編、網管外加會計,如果這麼多技能都會了,應該已經自己開公司了吧!而懂程式會美編,台新金也只願意給21K,那我想19K的那個什麼半導體就甭提了!台灣產業轉型喊很久了,但是許多企業還是用傳統製造業思維,利用壓低員工薪資來降低成本,卻不思考應該如何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服務來獲利。當然,除了企業不思改進之外,政府的政策更是不知道要把台灣帶到哪一個方向?!

看看其他國家的例子。當大家厭倦了老是拿台灣和南韓或是大陸城市相比的時候,亞洲有一個國家正依靠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搭配吸引外國人才的政策崛起,那就是新加坡。 繼續閱讀

親愛的大學生,勇敢去賺取你的人生履歷吧!

這篇文章的發想,來自於一場我還沒有以系友身份參與的系友座談會,以及一群迷惘的英文系大學生。在我大三、大四的時候,我也曾經坐在台下看著學長姐們返校和我們談談他們畢業後的發展。

終於遇到路況好、風景優的一小段66號公路。打著赤腳走著,幻想自己是大明星…

或許因為自己是英文系出身,很多時候我們的出路被定位成:翻譯、文學研究或者是教職。好似沒有其他專長,我們的出路就僅限於一個手掌數得出來的範圍。

但事實上,許多從英文系畢業的學生,往往在不同領域都有不錯的發展。就拿那天其中一位已畢業並受邀回校的學妹來說好了,自從學校畢業後,她順利地進入廣告公關業,從一個Account Executive做起。親愛的大學生,這時候或許你會問:「一個不是傳播本科系畢業的新鮮人,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廣告公關業謀職?」

答案?不難!原因就在於大學時期的種種經歷。

我還記得當初在她找到初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時那股喜悅。她說正因為曾經擔任並積極參與過畢業公演的公關負責人,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長才。同時以往培養出來的文學底子,也讓她在現在的文創產業上有不同於其他人的體認。

然而在那場座談會中,我這位畢業七年、和我交情匪淺的學妹透過與系上老師以及目前在學學生的交談發現,許多進了英文系的同學,因為擔心自己念了文學系所之後,往後在找工作上會吃虧。當然她也被問到:「學姐,我想進入廣告行銷企劃領域? 請問我該怎麼辦? 我要畢業了,但文學課讓我覺得好無用、我好焦慮… …」

因為焦慮,學生們便要求系上多開幾門應用英語、網路行銷或大傳相關課程等,目的是為了將來好謀職。 繼續閱讀

七年級 現在該是我們發光發熱的時候了!

七年級

兩年前的Cheers雜誌曾經幫橙果設計執行長蔣友柏做了篇專訪,裡頭這位自負的CEO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 –「30歲以下的人,我不用!」

「憑什麼?」是我看到這句話時的第一反應。為何30歲以下的人就要被你看不起?如今,年屆30的我再回頭來看這句話,我想我明白了。

這句話很顯然就是衝著我們七年級來的。為何七年級從前被說成草莓族?因為我們從小就生活在經濟起飛的年代,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同時教育“過於普及”的現今讓人人都有大學念。有人說我們是帶著最好的配備進入職場,只是這樣看似美好的糖衣下卻包著醜惡的現實。 追求標準答案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這一代,唸書有時成為了逃避踏入社會的藉口。正因如此,我們得離開習慣的舒適圈,準備接受社會殘酷的打擊。

離開舒適圈吧!我們都要(或已經)30了,不要再當個長不大的小孩。

繼續閱讀

「台灣如何成了人人口中的鬼島?」 四個年輕人的茶餘飯後


上個周末,我和三位分別來自美國、新加坡、台灣的朋友一同晚餐。幾個分別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討論著為何今天我們相聚的地點是上海而不是在台北? 討論著為何創新和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概念無法深植進台灣的企業?當然更多的討論是為何台灣人才大量外流,台灣為何淪為大家口中的鬼島?

話題一開始,我們之中來自美國的朋友問我,為何來到上海?難道台灣不好嗎?

我不太清楚目前和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年輕一代是怎麼看待上海這個城市,但單就我身邊的許多朋友而言,台灣許多6、7年級生紛紛視上海為一個極具潛力的就業市場,上海成為了他們開闊眼界國際城市。這邊不缺的是外國企業和外國人才,許多外國企業因為相中這邊的市場潛力,紛紛來到上海設立辦公室。我告訴我的美國朋友,其實早在10幾年前,當台灣還在積極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時候,許多國外大型企業紛紛想到台灣設廠、設辦。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當時候想要設廠在台灣中部的拜爾以及建立娛樂版圖的迪士尼。

但是為何這些企業後來都沒在台灣設廠設辦,反而移師至中國大陸了?問題就出在台灣擁有一群打著「民意」神聖旗幟的民意代表(或稱政客),利用種種因素(諸如環保、本地勞工權益等)阻擋外國企業來到台灣(其實說穿了就是想從中取得利益)。這樣三番兩次的阻攔,漸漸外國企業就對台灣的投資環境失去了信心,台灣因此也陷入了越來越封閉的情況。我們口中所謂的民意,早已成為政客為了獲取自身利益的最佳武器。 繼續閱讀

當台灣填鴨式教育遇到西方啓發式教育


該說幸還是不幸?身為七年級前段班的筆者,在台灣從小學至高中求學的階段中,所接觸的都還是國立編譯館的統一式教科書。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我們,既沒能搭上教育改革的頭班車,卻也無法脫離身為七年級生草莓族的原罪。我們就身處在這樣一個不上不下的年代。

從小就不太是個乖學生的我,上課總是喜歡發問。在老師眼中,我從來就不是會在講台底下安安靜靜、手放後面坐著的乖寶寶。不過幸好念書這擋子事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困擾,我也就這麼一路經過高中聯考、申請入學進入了台北某私立大學英文系。

拜英文系開放、自由的學風影響,在大學時代接觸了來自歐美文化的洗禮。著重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學風氣,和以往只要把書念好、把試考好的教育理念有著相當大出入。正因為有了大學四年的洗禮,當2008年我赴美攻讀碩士時,我可以很快的習慣美國的生活步調以及學校的教學模式。

不過上述的情形,對於我的朋友M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從小學直至大學,M從未離開過台灣中部家鄉。就連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離家騎車不過15分鐘的距離。離家,甚至是漂洋過海,對於M來說是一場極大的考驗和Culture Shock。首先,光是要較為保守的M父、M母同意讓孩子放棄原有的約聘公職出國念書,就費了好大一番工夫。畢竟公職在上一代的觀念當中,可是摔不破的鐵飯碗!

繼續閱讀

搞新創!你夠有種嗎?

矽谷(Silicon Valley),一個夢想的承載地,也是美國多數新創公司發源地。

這邊匯集了幾乎所有你可以講得出名字的網路、科技新興產業,包含Facebook、YouTube、Google以及Apple。就連目前在車壇上 最夯的電動車,在矽谷你也可以看到Tesla Motors。這些新創產業公司,成立的時間幾乎都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從極小的資本額和極少的人力開始,當被創投公司相中,有了天使投資者或種子基 金投入之後便快速成長,走向上市公司一途,在納斯達克(NASDAQ)占有一席之地。

何其有幸,筆者在矽谷參與了這場新創產業運動。在美期間,我曾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位在矽谷山景城的一家電動車系統公司。雖然公司手中握有電動車核心技術, 但當時這還是一家僅有不到10人研發團隊的電動車系統公司,這等型態儼然就是典型的新創公司。就像Facebook創立之初一樣,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 生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