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產業造車可行嗎?從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談起

文章刊載於:汽車線上Auto-online三立新聞網 setn.com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標題:Google、Apple、阿里巴巴…IT大廠搶進汽車產業,「鍵盤取代方向盤」可行嗎?

o-DRIVERLESS-CAR-facebook

2015年,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就要過了一半。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一場由IT產業帶領的產業革命已然掀起了序幕。這場革命發展至今,不可否認的是IT產業已經延伸至各個角落,以往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價值正在解構。如今,就連原本門檻極高的汽車產業,也受到了強大的挑戰。IT產業對於傳統產業的蠶食鯨吞,就逐漸在我們眼前展開。

汽車產業在上一波電動車崛起受到了不小的震撼,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油價高峰引起的天翻地覆,已經讓汽車巨頭們逐漸了解到新興能源這股勢不可檔的趨勢。雖然這一波的油頁岩革命所造成的油價下降稍稍地讓傳統汽車產業獲得了些許喘息,但最近崛起的IT產業造車,又讓汽車產業有種腹背受敵之感。其中,又以Google這個網路界巨頭所引領的無人駕駛汽車(Driverless Car)最受矚目。

繼續閱讀

廣告

伊隆・馬斯克的中國夢! 特斯拉中國行不行?

原文出處:汽車線上情報網 Auto-online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eaa20c8bc0c0a9c812473cb63e5c38ae from inside.com.tw

2014年的第四季對電動車巨擎TESLA來說絕對不是一段好過的日子。先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有可能和BMW合作的公開言論得不到BMW的認同,間接導致了TESLA在納斯達克(NASDAQ)的股價下跌。隨後再遇上特斯拉中國區總裁吳碧瑄離職,而這已經是這家積極搶攻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廠兩年內的第三次高層人事異動,當然頁岩氣革命導致油價下跌這時候也要補上一槍。面對一連串的負面消息,許多人對這家電動車廠未來的發展從一開始的樂觀演變至今,也漸漸露出了疑慮。

TESLA,一家從矽谷發跡的電動車廠,其商業經營模式和傳統汽車有著相當的區別。傳統汽車業相對的保守,在TESLA身上看不到。我想,這和TESLA的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的行事作風有相當大的關係。這位南非裔美籍的矽谷金童,總是有著出其不意的點子和用不完的精力。這樣的特質與矽谷的創新理念可說是天作之合。但這也讓這位「鋼鐵人」在進攻目前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大陸時卻是處處碰壁。

繼續閱讀

Tesla電動車想進中國市場 先乖乖交「學費」

原文出處: 關鍵評論網

Photo Credit: parkviewgreen.com

2010年,Apple iPad第一代在美國以及全球許多重要城市上市,引起一陣不小的旋風。這個原本不被看好的商品,卻被Apple寄予重望。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iPad的推出,改變了人們的使用習慣,也讓iPad成為了3歲到83歲都愛不釋手的3C產品。

想進中國大陸市場,先繳學費

當然,這樣的商品一定也不會放過中國大陸市場,畢竟這塊13億人口的大餅是任誰都不想放棄。但是在此時的Apple忽略了一點,他們似乎對於中國大陸當地的「特殊」法律以及民情不甚瞭解。

結果?就是付出一筆鉅額的學費。

因為iPad的商標已經被中國大陸的唯冠科技(深圳)公司在2001年註冊了。如果Apple想在中國大陸使用iPad這個名字上市,勢必會侵犯到唯冠公司的權益。為此,Apple還和唯冠科技打了場官司。

最後?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Apple敗訴,乖乖的付了6000萬美元,最終取得了iPad商標使用權。

繼續閱讀

搞新創!你夠有種嗎?

矽谷(Silicon Valley),一個夢想的承載地,也是美國多數新創公司發源地。

這邊匯集了幾乎所有你可以講得出名字的網路、科技新興產業,包含Facebook、YouTube、Google以及Apple。就連目前在車壇上 最夯的電動車,在矽谷你也可以看到Tesla Motors。這些新創產業公司,成立的時間幾乎都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從極小的資本額和極少的人力開始,當被創投公司相中,有了天使投資者或種子基 金投入之後便快速成長,走向上市公司一途,在納斯達克(NASDAQ)占有一席之地。

何其有幸,筆者在矽谷參與了這場新創產業運動。在美期間,我曾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位在矽谷山景城的一家電動車系統公司。雖然公司手中握有電動車核心技術, 但當時這還是一家僅有不到10人研發團隊的電動車系統公司,這等型態儼然就是典型的新創公司。就像Facebook創立之初一樣,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 生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