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和台灣的真實差距」太荒謬,看完還真的哭了!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三立新聞網

那篇差一點就要被我遺忘的文章,在我看到徐嶔煌的〈打臉國民黨打到崩盤!看年輕世代寫下「四個第一」〉之後,又重新回到我的腦海中。

先說說徐嶔煌這篇文章好了,個人認為這篇文章點出了年輕世代(20-40歲)超脫藍綠的思維模式。對於政治向來冷漠的年輕世代,終於體認到如果不參與政治,那就等著讓別人來主導未來,所以才會有先前的聲援洪仲丘、太陽花等運動。

同時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在這次的選舉中呈現了翻轉的局面,意即傳統媒體的式微和慢速,敵不過猶如病毒式傳播且即時的網路媒體。誰能夠更快的回應網路議題,甚至是重視網路上的意見,並且加以運作和整合,誰就能獲得年輕世代的支持。

文章中也說,這個20-40歲的族群高達650萬人。當這650萬人的權益深深受到了打擊,不得不站出來為自己的未來發聲的時候,那些不重視這個族群的人就真的要倒大楣了。看看這次選舉的結果,以往藍營認為小輸的局面成了大輸,大贏成了小贏,還有人敢說這650萬人的意見他們看不上眼嗎?

同時,這次選舉也說明了一件事,就是許多年輕世代對於現階段政府的不信任。一樣擺脫不掉的22K、油電雙漲薪水不漲、向財團傾斜的政策、居住正義、黑心食品、餿水油等事件,明顯地看出政府儼然無法為人民監督、保障權益。除此之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從有能力繳稅的年輕世代剝削。此時的年輕世代,只希望用選票來表達心中的不快。

而那篇在我腦海中的文章又是什麼呢?

幾週前,一位曾一起工作的陸籍同事,在微信上傳來了一篇名為〈大陸和台灣的真實差距,看完哭了!〉的文章。他問我:「這篇文章上面說的都是真的嗎?需要你驗證一下!」

說起這篇文章,我看完之後真的「哭了!」哭的是他寫的台灣好像跟我認得的不太一樣,似乎把台灣描述成了天堂一般。這文章的開頭寫著:

「台灣人民的生活是非常富裕的,人均年收入在3萬美元左右,相當於大陸的15倍。世界90%的筆記本(筆記型電腦),是台灣企業生產的、20%的石油生產被台灣控制。在中國大陸,台灣的旺旺、康師傅、統一等,都是所在行業的領軍企業。」

光看完這一段,我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原來台灣人的生活在大陸人心中是這樣的啊!心想這肯定不是台灣人寫的。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繼續閱讀

廣告

開玩笑的吧!大學畢業22K哪能負擔得起這種「小確幸」?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Jessie.yang  CC BY 2.0 那部鬧得沸沸揚揚的疑似連勝文競選「小確幸」微電影,最近成了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不到2分鐘的影片描述了年輕女子在大台北地區的一日生活。只是這樣的縮影,真的是那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負擔得起的生活嗎 我說製作這部影片的人或許是立意良好,打算把台北塑造成一個適合生活的慢活城市。尤其是那張不離手的悠遊卡(影片最後說了這是「勝文」的努力,雖然連勝文競選團隊已經否認影片出自他們之手),只要一卡在手,大台北地區便利生活便掌握在手中。 那為什麼這部影片會遭受大家的吐槽且不以為然? 將時間拉回到一年多以前,一篇在商業周刊上曾引起廣泛討論的文章:22K吃不起的三寶飯  。文章中提到一個勤奮工作的年輕人,領著23K(比22K好一點點),中午用餐時間站在燒臘店門口,卻因為要省錢,只能買一碗貢丸米粉湯……當然這樣的故事也吸引了新聞談話節目的眼珠,同時也引起了許多話題。 繼續閱讀

八年級果凍族如何在台灣就業困境中突圍

原文出處: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Evan Jackson CC BY SA 2.0

四月天的一個下午,坐在電腦桌前的我,打開了Email收件匣,眼前是一封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訪問邀請函。

邀請函是來自一位目前仍在就讀台灣某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大三的學生,內文如下(已做部分修改):
「您好,我是XX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大三的學生。我現在在做一個新聞專題,是有關於台灣人才流失的主題。我在ETtoday論壇上面看到您的文章, 希望可以訪問您幾個問題, 討論有關於您本身在國外工作的經驗,還有對於台灣目前現況的感想。 期待您的回覆,非常感謝!」

繼續閱讀

被低估的台灣人 — 年薪240萬的機會

話說年前某位朋友接到一個來自中國大陸高階獵人頭在上海的面試機會,職位是某國際4A廣告公司的客戶總監,職位描述翻譯如下: 1. 建立並管理團隊,使團隊能在專案時程內完成工作; 2. 為客戶規劃產品提案以及品牌溝通策略;3. 管控時間以及服務品質。

對於這樣一個職位,還必須具有以下條件:1. 至少八年的4A廣告公司工作經驗; 2. 具備豐富的廣告策畫經驗,可以勝任來自客戶的要求;3. 優秀的溝通能力;4. 良好的中英雙語能力;5. 高度熱情和責任感,同時還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條件開出來了,那麼薪資呢?年薪 50萬人民幣!

沒錯!年薪50萬人民幣(約235-240萬台幣)。在我看來這已經是個相當不錯的工作機會。但是當我聽到朋友口中說出這背後的故事時,我卻高興不起來。

繼續閱讀

薪資到底要多低才合理?

台灣的低薪風暴持續發酵:三重公司徵超人助理,倉管+美編+網管+會計=試用期20K;懂程式會美編的台新金職位只值21K;軟體工程師職缺驚現月薪19K等新聞。

d239567

台灣職場現況竟已到了如此的地步!依稀記得當年初入社會時的起薪,那時我一位沒有全職工作經驗、剛退伍的大學同學,試用期都還可以領到26,000元!更不用說試用期過後將近30K的薪資。

20K請超人助理,要會倉管、美編、網管外加會計,如果這麼多技能都會了,應該已經自己開公司了吧!而懂程式會美編,台新金也只願意給21K,那我想19K的那個什麼半導體就甭提了!台灣產業轉型喊很久了,但是許多企業還是用傳統製造業思維,利用壓低員工薪資來降低成本,卻不思考應該如何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服務來獲利。當然,除了企業不思改進之外,政府的政策更是不知道要把台灣帶到哪一個方向?!

看看其他國家的例子。當大家厭倦了老是拿台灣和南韓或是大陸城市相比的時候,亞洲有一個國家正依靠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搭配吸引外國人才的政策崛起,那就是新加坡。 繼續閱讀

七年級 現在該是我們發光發熱的時候了!

七年級

兩年前的Cheers雜誌曾經幫橙果設計執行長蔣友柏做了篇專訪,裡頭這位自負的CEO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 –「30歲以下的人,我不用!」

「憑什麼?」是我看到這句話時的第一反應。為何30歲以下的人就要被你看不起?如今,年屆30的我再回頭來看這句話,我想我明白了。

這句話很顯然就是衝著我們七年級來的。為何七年級從前被說成草莓族?因為我們從小就生活在經濟起飛的年代,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同時教育“過於普及”的現今讓人人都有大學念。有人說我們是帶著最好的配備進入職場,只是這樣看似美好的糖衣下卻包著醜惡的現實。 追求標準答案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這一代,唸書有時成為了逃避踏入社會的藉口。正因如此,我們得離開習慣的舒適圈,準備接受社會殘酷的打擊。

離開舒適圈吧!我們都要(或已經)30了,不要再當個長不大的小孩。

繼續閱讀

「台灣如何成了人人口中的鬼島?」 四個年輕人的茶餘飯後


上個周末,我和三位分別來自美國、新加坡、台灣的朋友一同晚餐。幾個分別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討論著為何今天我們相聚的地點是上海而不是在台北? 討論著為何創新和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概念無法深植進台灣的企業?當然更多的討論是為何台灣人才大量外流,台灣為何淪為大家口中的鬼島?

話題一開始,我們之中來自美國的朋友問我,為何來到上海?難道台灣不好嗎?

我不太清楚目前和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年輕一代是怎麼看待上海這個城市,但單就我身邊的許多朋友而言,台灣許多6、7年級生紛紛視上海為一個極具潛力的就業市場,上海成為了他們開闊眼界國際城市。這邊不缺的是外國企業和外國人才,許多外國企業因為相中這邊的市場潛力,紛紛來到上海設立辦公室。我告訴我的美國朋友,其實早在10幾年前,當台灣還在積極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時候,許多國外大型企業紛紛想到台灣設廠、設辦。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當時候想要設廠在台灣中部的拜爾以及建立娛樂版圖的迪士尼。

但是為何這些企業後來都沒在台灣設廠設辦,反而移師至中國大陸了?問題就出在台灣擁有一群打著「民意」神聖旗幟的民意代表(或稱政客),利用種種因素(諸如環保、本地勞工權益等)阻擋外國企業來到台灣(其實說穿了就是想從中取得利益)。這樣三番兩次的阻攔,漸漸外國企業就對台灣的投資環境失去了信心,台灣因此也陷入了越來越封閉的情況。我們口中所謂的民意,早已成為政客為了獲取自身利益的最佳武器。 繼續閱讀

年輕人大出走--3.5萬的薪水VS.3.5萬的房租

從「今周刊—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開始說起,這篇文章掀起了軒然大波。當然一個聲音的出現,必定引起正反兩面的說法。有人說台灣其實沒那麼糟,幹嘛這樣唱衰?也有人說如果就業環境好,誰想離鄉背井?

做為一個在上海打拼的七年級頭段班,我想我剛好符合「年輕的一代」和「離鄉背井」兩項條件。如果就業環境許可,我也想留在台灣。但問題是台灣的企業雇主們得要端得出牛肉,才能留得下好人才啊!

說我為何不先回台灣看看機會?其實是有的!時間是今年初我剛好到台北出差,利用空檔的時間我「偷偷」的跑去面試。那是一份品牌行銷部門主管的工作。 對方邀請我至公司面試,我當然是欣然赴約,畢竟這看來是份不錯的工作,無論是工作內容或是職稱,都相當符合我心中的設定。面試過程相當順利,和面試官可說 是相談甚歡。當然最後來到了談論薪資的部分,對方對於我一個曾經在國內外相同產業工作過,並且擁有國外研究所碩士學位的候選人,開出了底薪35K的條件。

35K?那是我現在在上海一個月的房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