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場國際車展 CES成智慧移動的展現平台

文章刊載於:汽車線上情報網 Auto-online 三立新聞網setn.com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甫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結束的CES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國際消費電子大展),從去年開始,已經變成了各家汽車大廠展現車用電子技術的最佳平台。去年的CES上,FORD展出了C­Max太陽能混合動力車;MERCEDS­BENZ則是和矽谷新創公司Pebble合作,推出了可以和汽車互聯的Pebble手錶;TOYOTA則是展示了FCV燃料電池車,而AUDI則是和Google合作,在AUDI的導航系統上整合了Google Earth的衛星圖像和街景模式,並且也進一步展示了其車輛自動駕駛技術。 今年,各家汽車品牌說是變本加厲,搞得CES被喻為新年的第一場國際車展。當然,無論是傳統汽車大廠、車用電子品牌亦或是軟體電商等,無不部將CES當作展現自家最先進電子技術的最佳平台。身為一個車迷,2015的CES看點有哪些呢?

MERCEDES-BENZ無人駕駛概念車F015 Luxury inMotion

MERCEDES-BENZ的無人駕駛概念車F015 Luxury inMotion

說到無人駕駛,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Google的Driverless無人駕駛汽車。為了不讓Google專美於前,MERCEDES-BENZ這款F015 Luxury inMotion概念車將無人駕駛汽車提升到了另一個境界:透過車聯網將駕乘者安全的送達目的地,汽車只是人們從點到點的運輸工具,任何的交通路況以及操駕皆不需駕駛人操心。同時由車名也可看出,F015 Luxury inMotion也融入了“奢華”的概念,讓汽車成為了人類除了家之外的第二個生活空間。

F015 Luxury inMotion奢華的內裝

繼續閱讀

廣告

伊隆・馬斯克的中國夢! 特斯拉中國行不行?

原文出處:汽車線上情報網 Auto-online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eaa20c8bc0c0a9c812473cb63e5c38ae from inside.com.tw

2014年的第四季對電動車巨擎TESLA來說絕對不是一段好過的日子。先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有可能和BMW合作的公開言論得不到BMW的認同,間接導致了TESLA在納斯達克(NASDAQ)的股價下跌。隨後再遇上特斯拉中國區總裁吳碧瑄離職,而這已經是這家積極搶攻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廠兩年內的第三次高層人事異動,當然頁岩氣革命導致油價下跌這時候也要補上一槍。面對一連串的負面消息,許多人對這家電動車廠未來的發展從一開始的樂觀演變至今,也漸漸露出了疑慮。

TESLA,一家從矽谷發跡的電動車廠,其商業經營模式和傳統汽車有著相當的區別。傳統汽車業相對的保守,在TESLA身上看不到。我想,這和TESLA的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的行事作風有相當大的關係。這位南非裔美籍的矽谷金童,總是有著出其不意的點子和用不完的精力。這樣的特質與矽谷的創新理念可說是天作之合。但這也讓這位「鋼鐵人」在進攻目前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大陸時卻是處處碰壁。

繼續閱讀

BMW或入股TESLA?!Elon Musk葫蘆裡賣什麼藥?

原文刊載於:汽車線上情報網 Auto-online三立新聞網 setn.com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nes

或許是被這一波的頁岩氣革命逼急了,原本大勢看好的TESLA電動車,股價在2014年12月的第一週硬是下跌了6%。和前些日子的風光相比,面對DAIMLER集團和日本豐田TOYOTA大幅拋售持股的特斯拉,似乎遭遇了發展上的一些困難。

1418569294

 

和傳統汽車產業不同,就算不賣電動車,TESLA也沒有內燃機引擎車(也就是俗稱的汽油、柴油車)作為後盾。面對沒有進可攻、退可守的套路可用,TESLA在電動車的發展道路上,只有一股腦往前的份。背後,除了深不見底的懸崖外,等著看好戲的可是大有人在。

因此,把電動車產業這塊餅做大,是TESLA持續在做的事,所以才會有先前開放專利這樣大膽的作為。(相關文章:電動車產業的一劑續命針:特斯拉開放所有專利是為了改變世界,還是不得不為?)

繼續閱讀

特斯拉開放專利之後:豐田和本田宣布退出電動車大亂鬥

原文出處: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距離特斯拉(Tesla)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自家部落格上公布開放專利已經將近一個月。在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當中,全球的汽車產業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又有什麼應對策略?

然而在談各家車廠的應對策略之前,這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議題需要電動車產業投注更多的力量,那就是:大量推行電動車,電池以及充電方面需要形成國際統一標準

正在充電的Tesla Model S|圖片由作者提供

目前市面上的電動車所採用電池分為兩種:鎳氫電池(Ni-MH battery)和鋰離子電池(Li-ion battery)。

兩種電池各自存在著優勢,但由於鋰離子電池在重量、充放電效率比鎳氫電池好上許多,也讓鋰離子電池成為目前電動車電池的主流。而鋰離子電池當中又以磷酸鐵鋰電池較為穩定,有較佳的化學及熱穩定性,不會爆炸且較為安全,同時還擁有數千次的充放電次數及超過十年的使用期。

除了鎳氫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分別外,在主流的鋰電池部分還有小型圓柱形電池和大型方形電池之爭。與其他汽車產業所用的大型方形電池組不同的是,特斯拉所採用的小型圓柱形電池包具備了較便宜的優勢,但需要更先進的散熱技術、感應技術和架線技術。特斯拉Model S的P85車型中的電池包中包含7,100枚獨立電池,而雪佛蘭伏特(Chevrolet Volt)的大型電池包中只包含288枚電池。特斯拉所掌握的最重要專利之一,就是每個小型圓柱電池的自動化焊接技術。

而在充電的規格上,各個地區、國家也擁有不同的標準。目前的交流電充電界面主要的規範有: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IEC62196、美國電動機工程協會的(SAE)的SAE J1772以及大陸的GB/T 18487。在直流電方面,規範則以日本的CHAdeMO為主。

由於各個區域、國家都積極的想把自家所採用在充電界面標準推向國際,形成統一規格標準。但這樣各玩各的結果便是讓各地區的電動車各自形成屏障。導致電動車若想要順利地在美國推行,就必須得採用SAE J1772;到了日本便得裝上CHAdeMO充電裝置。

因此,如能加速在電池、充電規格上的統一,勢必能加速電動車的研究以及發展。

繼續閱讀

車壇設計面面觀

是抄襲還是大一統?

AUDI 概念車Rosemeyer,預告了AUDI的設計方針。

橫跨了兩個世紀,汽車從19世紀末將交通史帶進另一個里程碑。經過了百多年的演變,汽車從原本有錢人家的奢侈品到現今家家戶戶的必需品,這樣的進步可說是不小,當然這也和中產階級的崛起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當汽車的功能性逐漸完備,引擎出力也越來越大的同時,造型這個領域就成了一個各家車廠爭奇鬥艷的場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