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車式微 小車崛起

北美未來車市觀察分析

北美,這個向來被世界各地汽車製造商視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汽車市場,在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當中,變化可謂不小。汽車這個跨時代的交通工具,在19世紀 末問世之後,縮短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像美國這樣一個倚靠汽車為交通工具的國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部車以上,汽車對美國人來說,就像是日常生活用品 般平常。進入21世紀後,這塊汽車界大餅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複雜的美國公路網,圖為加州公路網地圖。

美國的大車文化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百科全書的記載,美國的面積為9,166,598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聯邦、加拿大、中國,為世界面積第四大國。在地理位置上,美國位在中緯度的地區,擁有宜人的氣候,同時土地面積平原佔了大多數,地大物博,可說是相當適宜居住。相較於中國大陸的13億人口,美國的3億人口可說是少了許多。

傳統的美國大車,排氣量都在4-5000c.c.以上,還要配上又大又長的車身。

許多先天的環境,讓這塊大陸的居民,擁有汽車的數目比其他國家以及地區都要多上許多。然而汽車工業在美國的發展,也不同於其他地區,2007年之前,GENERAL MOTORS(簡稱GM,即通用汽車)為世界第一大車廠。除了GM之外,FORD也是不容忽略的汽車大廠,早在1908年就產出第一輛Model T,隨後更在1913年開始了大量生產的歷史。同時,作為汽車工業的發祥地,美國的公路網,根據2004年時的統計,總長為6,407,637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雖然大城市中都有大眾運輸工具,不過汽車還是佔有相當的重要性。

美國大量生產汽車的開始:FORD Model T。

正因為公路網是如此的發達,美國的大車文化更是其來有自。在一望無際的州際公路上,一部舒適的大車成為了必需的條件。同時便宜的汽油,更是讓美國有足夠的理由發展大馬力、大排氣量的“美式大車“,這樣的大車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美式文化產物。在過去的數十年之中,航空業還不如今日般發達時,Road trip(公路旅行)常常是一般美國家庭放假時喜愛的活動之一。當然,也不能忘記那只有美國才會出現的大型露營車,更是美國汽車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美式露營車,Road trip的好幫手!這一類車型也寫下了美國汽車歷史傳奇的一頁。

玩不爛的OHV

講解完大車文化的美國用車市場,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其引擎的發展。由於上述的用車環境,造就了美國人與眾不同的開車習慣,這些習慣多為:因為汽油相對便宜,所以不在乎油耗;大腳油門起步;特別喜歡低沈渾厚的排氣聲浪;高速公路或州際公路上的定速巡航;常常可見拖車載物等。在這樣的用車情況之下,低轉速、高扭力輸出,大排氣量的OHV引擎正好符合需求。

 

OHV極致的代表,DODGE Viper SRT 10。 V10 8.4升引擎。

由引擎的發展史來論,OHV(Over Head Valve,即氣門位於燃燒室頂端)可說是世代較老的引擎形式,相較起SOHC(Single Over Camshaft,單凸輪軸,凸輪軸位於燃燒室頂端)以及DOHC(Double  Over Camshaft,雙凸輪軸),OHV具有轉速低,適合長途巡航,扭力大等優點。早期當引擎發展還未如今日般成熟時,鑄鐵的OHV擁有好保養、易維修的優點,加上長途巡航下來,引擎維持在低轉速運轉的狀態,溫度也不易過高,種種的因素,促使這樣的引擎科技廣受老美的喜愛。

SOHC、DOHC引擎,小牌氣量高轉引擎,創造大馬力。

不過面對引擎科技日趨進步,SOHC以及DOHC逐漸取代OHV,並以小排氣量創造出大馬力。面對這樣的挑戰,OHV便逐漸走向大排氣量一途。最好的例子便是2008年DODGE Viper SRT10,為了對抗眾家超跑,用上8.4升V10 OHV引擎,打造600hp、77.4kgm的動力數據,這樣的排氣量,耗油量可見一斑。

MINI和SMART這一類型的小車,在北美日漸風行。

跨世紀的石油危機

OHV創造了大扭力、大排氣量的傳奇,卻也有著致命傷—油耗。20世紀末的幾次石油危機,許多汽車製造商紛紛感受到這股無形的壓力,石油將在未來的數十年之內消耗殆盡。在此之前,一場高油價的戰爭勢必上演,就在進入21世紀的當下,2008的石油價格創下新高,為每桶140元美金以上,相較於2002年的每桶20元美金,足足漲了7倍之多,這樣驚人的漲幅,許多歐洲車廠以及日本車廠早已意識到這點,紛紛投入替代能源或是混合動力車的研發。然而對於善於用大排氣量創造大扭力的美式OHV引擎而言,油價上漲可不是個好消息。

這樣的油價,讓北美市場轉向歐日小車的懷抱。

HONDA Civic Hybrid,在舊金山街頭隨處可見。

2008年對美國三大車廠來說都不是好過的一年。以往叱吒風雲的世界第一大車廠GM和前幾年才被德國DAIMLER集團當作燙手山芋丟出的CHRYSLER,可說都是處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其中GM還得賣掉旗下的車廠來換現金 ,CHYSLER更糟,則是等著人家再次來收購。三大車廠當中唯一比較好過一點的FORD,曾經靠著貨卡撐場面的榮景也不復存在,現在也是積極的想要引進歐洲小車來挽救已經失去的市場。

幫助TOYOTA在北美攻城掠地的TOYOTA Prius Hybrid。

究竟美國車市出了什麼問題?為何2008年底三大車廠的龍頭要採哀兵姿態,跑去向華府求援?原因就出在三大車廠被美國人自己將了一軍。殊不知在汽油價格狂飆的同時,歐日小車以及油電混合車已經悄悄攻佔了美國人的心。試問,當每加侖汽油要價4塊多美金,誰還會選擇排氣量大、吃油如吃水的老式OHV引擎?扭力大是很好玩,但是每踩一下油門,錢就不經意地從人們的口袋裡溜走。於是乎美國的馬路上歐日小車日漸增多,如MINI、CIVIC之流;油電混合科技,如HONDA CIVIC Hybrid、TOYATO Prius成為了人們的新寵。

大型FORD休旅車Expedition ,其驚人的耗油量,在油價高漲的時代讓許多人敬而遠之。

自欺欺人的美國車廠

然而三大車廠早就該在十年前,甚至更早就開始想辦法研發替代能源。不過當時的車廠大頭們光數錢都來不及了,誰還管你能源危機?於是乎歐日車廠省油的形象便在此時佔據了美國人的心,當時還沈浸在貨卡狂賣的FORD怎會想到今日的這種情形?而GM則是一直到2008年TOYOTA取而代之,成為世界第一大車廠時才發現事態嚴重,北美市場早已被歐日眾家車廠攻城掠地。再者三大車廠對於美國以外的市場不夠重視,過度依靠單一市場的結果就是今日這付德行。於是乎三大車廠大頭才搭著“私人飛機“前往華府求援。

美國精神FORD Mustang,V8 5000c.c.的引擎,同樣也是油耗驚人。圖為SHELBY改裝的Cobra。

同時,車廠抱著「北美賣、就是賣」的心態來經營車廠,不積極研發新引擎技術,想用一套OHV打天下的天真想法,不僅斷送車廠的未來,同時喪失了美國以外的市場。所以當美國人紛紛投向歐日車廠懷抱的同時,美國自家的三大車廠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已經成為歷史的DAIMLER-CHRYSLER。

大車式微 小車崛起

在此筆者所謂的“大車式微,小車崛起“的概念,乃是針對美國(北美)這個指標性市場未來所作的分析。依照目前的石油蘊藏量看來,油價勢必會持續攀升,人們勢必會尋找更加省油的汽車,以往OHV注重扭力,動輒4-5000c.c.的排氣量且忽略油耗的“大車“也會逐漸被市場淘汰(或是成為有錢人的玩具)。具有高效能、省油的“小車“在北美許多城市將會成為主流。不過北美市場對於柴油小車的接受度仍然偏低,想要以在歐洲盛行的柴油小車打進北美市場,這一點各家車廠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還在玩卡車?醒醒吧!這並不能幫助GM挽救危機。

柴油小車?北美市場的接受度有待考驗。

看看這筆直的道路,這就是大車文化的開端。路的盡頭,還是路!

資源回收 垃圾分類? 別鬧了!這裡是美國

身為世界第四大國,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美國人浪費消耗資源的程度吧!美國人平均每人一年用水:1682立方公尺。和全球平均每人年用水量:633立方公尺相比,多了兩倍多。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的廢物:5磅(約2公斤),歐洲平均每人每天3磅,開發中國家平均每人每天0.9到1.3磅。

平均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19.8頓,相較於全球每人平均:3.9頓多了近四倍。
平均每人每年紙張消耗量:678磅,與全球每人115磅相比,多了563磅。2005年道路車輛總數:2億400萬輛,佔全球比例37%,其中開休旅車的人數2400萬人。
耗油量:全球原油平均每7桶有1桶是被美國的駕駛人用掉。
2001年每人能源消耗量:7921公斤,全球2001年每人平均1631公斤。

 

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效率不佳的美國,看看這個垃圾桶便知道。

台灣於94年起,政府強力推行「垃圾強制分類」,民眾更是強力配合,許多學校甚至在更早之前就教導學童樂分類以及資源回收的重要性。筆者在來到美國之後,發現這個高度開發、全世界消耗資源名列前茅的國家,竟然對於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執行效率相當低。或許是因為地大物博,垃圾可以隨便處理,不過這樣的浪費成性,對於全球而言,可不是件好事啊!

廣告

About G

本名吳居叡,來自台灣,留美碩士。現居新北淡水。現任:汽車改裝品牌Custuning品牌總監。經歷:Jaguar Land Rover Taiwan顧客體驗經理、上海璞銳公關策劃諮詢公司新聞服務經理、瑞典商思康Semcon資深汽車市場/技術信息顧問、美國KleenSpeed電動車系統公司市場/媒體負責人,並曾任職於Auto-online台灣汽車線上情報網、台灣納智捷汽車。為汽車狂熱分子,關注亞洲職場現況。著有:他是玩真的!:「鋼鐵人」伊隆‧馬斯克改變未來的10種能力 (與Vista和Mario Yang合著) My name is G and I am from Taiwan. A MFA (master of fine art) lives in Tamsui, Taiwan. I am the brand director of Costuning, an electric car tuning brand. I was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r at Jaguar Land Rover Taiwan from 2016 to 2021. I used to be the Newsletter Manager at Prime-Research. I was also the senior automotive technical consultant at Semcon Informatics- a Swedish product information consulting group, VP of marketing and media at KleenSpeed - a electric vehicle system company in Silicon Valley, marketing intern at Luxgen - Taiwanese car brand, and a editor at Auto-online - a car news website and magazin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