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的電動車大夢 從MIH開始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2022年下半的台灣電動車市場可說是風起雲湧,不論是市場上延續上半年熱度的多款電動車上市,抑或是鴻海集團利用MIH平台推出多項電動車產品,還有大家敲碗許久的TESLA Model Y開放預訂並將於本季交車,眾多消息都讓台灣的電動車市場熱鬧非凡。而其中最讓台灣電動車產業期待的,莫過於鴻海集團利用MIH平台打造電動車且商品化的消息。



郭董要做電動車了!


       向來以3C代工聞名於世的鴻海集團,其進軍電動車產業的野心其實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只不過當時的鴻海集團多半是以旗下電子零組件相關子公司,打進電動車供應鏈以及入股電動車品牌的方式進入電動車產業;早在2018年時就已經有消息指出鴻海集團以旗下子公司的名義投資當時火紅的大陸電動車品牌小鵬電車,同時更打入了TESLA的供應鏈,提供超過上百零件給TESLA。這些消息在當時都引起了電動車產業的關注,紛紛推測來自台灣的3C代工天王是否就要揮軍電動車界?
       兩年後的2020年3月,鴻海集團找上了在台灣擁有整車製造技術的裕隆集團,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同年10月,主張電動車開放平台的「MIH」應運而生,而雙方的合資公司「鴻華先進科技」也在一個月後正式成立。於此,郭董算是正式進軍電動車產業。

何謂MIH?

       那究竟什麼是MIH呢?取自「Mobility In Harmony」的字首所寫而成,簡而言之就是用製造手機的概念,以開放技術規格,並廣發英雄帖邀請各界相關並有興趣的廠商加入。MIH的創立就是以成為汽車界的Android為目標。和傳統汽車產業開發費用高、開發週期長、資源密集不同,MIH期待以3C Open Source的概念,創造一個屬於電動車的生態系統。這樣的概念希望可以縮端生產週期、並且降低電動車產業的進入門檻,讓新創電動車產業可以更蓬勃發展。當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為鴻海集團這個代工天王創造更多的汽車電子零組件出貨量以及更多的電動車代工訂單。
       目前鴻海集團已利用MIH推出五個產品,分別為電動大巴Model T、電動休旅車Model C、電動轎車Model E、電動跨界休旅掀背車Model B以及電動皮卡Model V。其中Model T已於3月3日交付三地集團旗下高雄客運使用,而三地集團旗下北基國際轉投資之「三地能源」也取得了Model T經銷權。另外電動休旅車Model C也將掛上納智捷LUXGEN品牌,並以N7作為車型名稱進行銷售。

繼續閱讀
廣告

發展電動車產業 台灣的政策腳步是否跟得上世界潮流(下)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三、亞洲


日本

       作為亞洲汽車產業的領頭羊,日本在2021年宣佈了更新版的「綠色成長戰略」,戰略中訂定2035年前新車銷售中電動車比例需達到100%。當然這裡指的是廣義的電動車,凡是用到電池動力的混合動力車(Hybrid Vehicle)、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lug-in Hybrid Vehicle)、純電池電動車(BEV)以及燃料電池車(Fuel Cell Vehicle)都算在內。為發展電動車,日本經產省也編列了近335億日圓的預算用以補助購買電動車以及包含充電站和加氫站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相對於其他主要汽車工業大國,日本政府與車廠對於發展純電池動力電動車的立場趨於保守,早期的 NISSAN Leaf、MITSUBISHI i-MiEV 等純電動車,皆未大量投入生產,這讓日本的純電池動力車普及率不如其他先進國家來得高。2021年日本純電池動力電動車銷售量僅為43,917台,這也讓許多充電樁開始逐年老化或停用,日本全國充電樁數量已由 2020 年的 3 萬支減少到2021年的 2.9 萬支。

南韓

       近年來東亞汽車產業的新星南韓,訂定了在2025年達到133萬輛電動車及20萬輛燃料電池車的目標。而逐年成長的電動車銷售量,也讓南韓在發展電動車的腳步上已逐漸追上日本,截至2020年底南韓電動車(包含HEV、BEV、氫能車)銷售量為22.5萬輛,如此高的銷售數字得益於混合動力車和電動卡車的銷售量增加,使電動車市占率首次在2020年南韓汽車市場突破10%。
       2021年南韓在發展純電池動力電動車方面投入了1.1兆韓元,在燃料電池車領域也投入4.4億韓元。政策面上,政府對電動車的補助年限延長至2025年,同時為了提升國產電動車的競爭力,南韓政府也積極投入相關資源發展電動車相關產業。至於許多歐美國家推崇的禁售燃油車政策,南韓政府也在積極研擬中,希望能在2030年起禁售燃油車。

繼續閱讀

發展電動車產業 台灣的政策腳步是否跟得上世界潮流(上)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在電動車發展上,區域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北美、歐洲以及亞洲等市場。北美以美國為首,在電動車的發展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雖然歷經了21世紀初傳統車廠的打壓,但在歷經金融海嘯後,北美車市已非同日可語。歐洲則是近年來對於環保以及能源議題的重視,在電動車發展上可說是領先其他地區。而台灣身處亞洲,地理位置也正好位在電動車發展最蓬勃的東亞,北邊有亞洲汽車工業領頭羊的日本以及後起之秀南韓,西邊更有近10年來全力發展電動車的中國大陸,台灣在這一波電動車發展政策面上的腳步似乎還不夠堅定與積極。本文會帶領大家從各地區電動車的發展來探討台灣在電動車的政策制定上能夠精進之處。

繼續閱讀

電動車牌照稅擬於2025年起開徵,但依照馬力課稅是否合理?

原文刊登於:Battway 電車未

2022年已經過了一大半,電動車在全球市場上的表現已經不需再多著墨,畢竟從前兩年的車用晶片荒到現在,能夠以單一車款一季交上數千輛車的車廠已經不多; 而電動車帶來的汽車使用習慣革命,消費者也正在逐漸地接受當中。

許多原先對電動車抱持著懷疑態度的油車車主,在實際接觸電動車之後,深刻體認到性能表現 以及費用節省方面與油車的差異,紛紛表示:「回不去了!」畢竟現階段的充電電費與直直漲的油價相比,再加上萬物齊漲的態勢之下,荷包確實縮水有感, 更不用提政府的電動車免稅政策,讓電動車主在短時間內不需擔心牌照稅、燃料稅的問題。

不過這樣的狀況很快就會面臨改變,就在去年(2021年)五月中,財政部已拍板修正『使用牌照稅法』第5條,電動車免徵牌照稅的優惠將延長至民國114年(2025年)12月31日止。

雖然延長年限與立委提出的延長五年和十年的方案相較之下稍嫌短了些,但足見政府持續推動電動車市場的態度,同時這也表示電動車免徵税的優惠已落日, 未來電動車養護費用除了要面對稅金之外還有折舊問題。畢竟電動車的折舊幅度短期雖然看不出來,然而一旦面對電池續航力的折舊問題,屆時的折舊率或許更勝油車!

繼續閱讀

從性能旅行車到TESLA Model 3,油車使用者真的能無痛轉換電車?

原文刊登於:Battway 電車未

自2009年筆者於加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 CA)一睹當時還是原型車的Model S至今,已然過了13個年頭。

因緣際會之下,從那一刻起我踏進了當時幾乎無人看好的電動車產業。

遙想當時門洛帕克的TESLA展間,僅販售一款堪稱天價的TESLA Roadster,與今日加州街頭隨處可見Model 3、Model Y的景象已是天壤之別。 而就在離開矽谷10年後的2022年,我也終於成為了電動車車主。或許有人會問,身處在這個產業,怎會到今日才入手人生第一部電動車呢?

成為電動車車主,並非在我的意料之中。

繼續閱讀

從2022年台灣電動車新車看各家車廠電動車發展趨勢 (亞洲車廠篇)

原文刊登於:Battway 電車未

上一篇看到了來自歐洲車廠對於台灣電動車市場的各自表述,其中不乏相對保守的電動車外型策略,由此可見傳統車廠對於既有油車消費者轉換至電車似乎有些擔憂,想藉由變動不大的電車外型與消費者進行溝通,讓以往的油車消費者對於電車不至於產生過大的排斥感。

不過這樣的策略是否能奏效呢?一切仍有待時間來證明。反觀亞洲車廠採取的又是怎樣的策略?2022年的台灣電動車市,此篇就讓我們來解讀日本和韓國車廠對台灣的電動車策略。

繼續閱讀

從2022年台灣電動車新車看各家車廠電動車發展趨勢 (歐洲車廠篇)

原文刊登於:Battway 電車未

自2019 年台灣 TESLA 將 Model 3 導入市場開始,原先各品牌對電動車市場興趣缺缺,乃至如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綜觀 2021 年台灣汽車市場,總銷量近45萬輛,電動車銷量雖然僅為7,064輛,佔市場總量的1.5%,但相較於2020年的6,257輛,儼然成長了24.7%。相較數年前,國內僅少數車廠如 TESLA、BMW 導入電動車銷售,時至今日市場已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各傳統車廠前仆後繼地投入電動車銷售行列。展望 2022年,台灣電動車市場或將進入百家爭鳴的階段。

而此次,《BattWay》將從2022年的電動車新車當中,一窺各大車廠電動車的發展趨勢,同時也了解各車廠如何應對傳統油車使用者心中最大的恐懼:續航里程焦慮。

繼續閱讀

一場比燒錢速度的電動車造車競賽 【中國TESLA】NIO蔚來汽車的未來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隨著TESLA於2019年交付Model 3並且實現首次季度營利,2020年市值一度逼近1,600億美元,躍升成為市值第二的汽車公司。這家令人稱羨的企業,很難想像旗下僅有3種市售車型(Model S、Model 3以及Model X)。許多車廠前仆後繼的想要複製TESLA的成功模式。電動車,一個無論是傳統車廠或者是新創車廠都擠破頭想要進入的產業。其中,又以中國大陸品牌最盛。然而這邊不能不提到,具備類似背景的NIO蔚來汽車。

蔚來汽車 (NASDAQ:NIO),前身為NEXT EV,2014年由李斌、劉強東、李想、騰訊、高瓴資本、順為資本等互聯網企業、投資機構和企業家聯合創立。創立之初還獲得淡馬錫、百度資本、紅杉資本、厚樸、IDG、聯想集團等數十家知名機構的投資。前身NEXT EV承接了電動方程式錦標賽(Formula E)的中國車隊(China Racing),於2014-2015年開始參與電動方程式賽事至2018-2019年賽季。

繼續閱讀

迎接電動車時代 政府和身為潛在使用者該做什麼準備?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2019年,台灣的電動車市場似乎較以往活絡了些。細數今年在台上市的電動車,包括了電動車產業領頭羊TESLA的Model 3、新改款的NISSAN平價量產電動車LEAF、英國經典品牌JAGUAR的I-Pace、以及市場討論度頗高的德國跑車品牌PORSCHE首款量產電動車Taycon等。不過相較於臨近的幾個市場,如:中國大陸、香港、日本等國家,電動車在台灣的熱度仍然比不上這些市場。

在台灣,政府的相關電動車政策和補助措施總是慢半拍。而許多消費者,對於電動車或多或少都還存在著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包含了:電動車充電不方便、續航里程低、電池會爆炸、電動車跑不快等(沒錯,2019年的今日還是有人認為電動車跑不快…)。同時,迷信品牌大過於產品本質的仍大有人在。也因此在發展電動車的道路上,台灣可說是走得特別艱辛。

繼續閱讀

從特斯拉上海建廠看新興外/合資電動車在大陸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時序進入2019年,離特斯拉2003年成立至今,儼然已過了16個年頭。2009年,特斯拉結束在台灣的分公司營運,為了取得美國政府所給予的補助,毅然決定撤回美國,選擇在北加矽谷設廠,最後落腳於舊金山灣區的東灣費利蒙(Fremont California),承接原先由豐田和通用所擁有的新聯合汽車製造公司(New United Motor Manufacturing, Inc.,簡稱NUMMI)。2016年位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中央,特斯拉的首個GigaFactory開始啟用。該工廠主要負責生產Model 3 電動車電動馬達、電池組件以及Powerwall和Powerpack。

至此,人稱現實版鋼鐵人的特斯拉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帶領了新一波可謂是汽車工業的革命,把原先僅能小批量製造的電動車實現量產,並且努力的朝向普及化邁進。

然而,又是什麼理由,讓特斯拉決定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了美國海外唯一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