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電動車產業 台灣的政策腳步是否跟得上世界潮流(下)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三、亞洲


日本

       作為亞洲汽車產業的領頭羊,日本在2021年宣佈了更新版的「綠色成長戰略」,戰略中訂定2035年前新車銷售中電動車比例需達到100%。當然這裡指的是廣義的電動車,凡是用到電池動力的混合動力車(Hybrid Vehicle)、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lug-in Hybrid Vehicle)、純電池電動車(BEV)以及燃料電池車(Fuel Cell Vehicle)都算在內。為發展電動車,日本經產省也編列了近335億日圓的預算用以補助購買電動車以及包含充電站和加氫站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相對於其他主要汽車工業大國,日本政府與車廠對於發展純電池動力電動車的立場趨於保守,早期的 NISSAN Leaf、MITSUBISHI i-MiEV 等純電動車,皆未大量投入生產,這讓日本的純電池動力車普及率不如其他先進國家來得高。2021年日本純電池動力電動車銷售量僅為43,917台,這也讓許多充電樁開始逐年老化或停用,日本全國充電樁數量已由 2020 年的 3 萬支減少到2021年的 2.9 萬支。

南韓

       近年來東亞汽車產業的新星南韓,訂定了在2025年達到133萬輛電動車及20萬輛燃料電池車的目標。而逐年成長的電動車銷售量,也讓南韓在發展電動車的腳步上已逐漸追上日本,截至2020年底南韓電動車(包含HEV、BEV、氫能車)銷售量為22.5萬輛,如此高的銷售數字得益於混合動力車和電動卡車的銷售量增加,使電動車市占率首次在2020年南韓汽車市場突破10%。
       2021年南韓在發展純電池動力電動車方面投入了1.1兆韓元,在燃料電池車領域也投入4.4億韓元。政策面上,政府對電動車的補助年限延長至2025年,同時為了提升國產電動車的競爭力,南韓政府也積極投入相關資源發展電動車相關產業。至於許多歐美國家推崇的禁售燃油車政策,南韓政府也在積極研擬中,希望能在2030年起禁售燃油車。

繼續閱讀
廣告

發展電動車產業 台灣的政策腳步是否跟得上世界潮流(上)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在電動車發展上,區域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北美、歐洲以及亞洲等市場。北美以美國為首,在電動車的發展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雖然歷經了21世紀初傳統車廠的打壓,但在歷經金融海嘯後,北美車市已非同日可語。歐洲則是近年來對於環保以及能源議題的重視,在電動車發展上可說是領先其他地區。而台灣身處亞洲,地理位置也正好位在電動車發展最蓬勃的東亞,北邊有亞洲汽車工業領頭羊的日本以及後起之秀南韓,西邊更有近10年來全力發展電動車的中國大陸,台灣在這一波電動車發展政策面上的腳步似乎還不夠堅定與積極。本文會帶領大家從各地區電動車的發展來探討台灣在電動車的政策制定上能夠精進之處。

繼續閱讀

你我各自因為不同的理由回到台灣 但也都期待一個更好的舞台

文章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人才為何要捨棄高薪回台灣?

0

就在前幾天,我偶然打開上海的租屋網站(上面的圖片不若台灣的租屋網站誠實,有99%的照片都是假的),發現先在上海工作時所住的社區,同樣房型的租金已然上漲了1.5倍。當然,這意味著上漲的不僅僅是房租,還有薪水、物價甚至是生活水平等。當幾乎所有的外國企業和外資都跳過台灣往大陸一、二線城市去時,少了許多外企、外資刺激的台灣產業,相較起來頗有種不進反退之感。

「台灣總不能只靠一家台積電撐場面吧!你說鴻海富士康,早就不能算是台灣企業了。沒有外資的進駐,台灣的產業就如同一灘死水,不僅沒有活水的挹注,人才也一直不斷的外流。一個月五萬台幣的薪水叫高薪?當國外給出薪資條件早已是這個數字的二至三倍時,台灣如何留得住這些人?在人才眼中看來,台灣的就業市場只能被稱為『雞肋』。」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我在工作上認識的朋友K。

K有著國外留學背景、以往在東南亞能源產業打拼。在台灣相對冷門的能源產業,但對於經濟起飛中的東協十國卻是相當重要。在東南亞的那幾年,靠著所學和自身經驗,K一路晉升至高階主管。K告訴我,當他在東南亞時,出門有司機接送,家中還有保鑣、管家。我心想:這人的能力還真是不錯,年紀不到四十歲便有這種際遇。

我和K,有著相見恨晚的感覺。

繼續閱讀

Tesla一夜狂接23萬張訂單!裕隆裕隆你擦亮眼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Tesla motors

美國西岸時間3月31日晚間8點30分,電動車產業鉅子特斯拉(Tesla)發布旗下第四款車Model 3。還未真正上市、售價僅3.5萬美元的Model 3,截至我敲下鍵盤的這一刻,已經接到全球23萬張訂單。

23萬張預接單?我想特斯拉又再一次的創下電動車銷售紀錄。不同於以往動則十數萬台幣的預購金額,這次你只要付出1000美元便可以在特斯拉官網上下單(目前特斯拉官網已經開放台灣地區買家預定)。當然,你還要具備相當的耐心,因為依照慣例,特斯拉的生產線很可能無法一次負荷這麼多的訂單。根據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說法,最快也要等到2017年底才有辦法交付第一批Model 3到客戶手上。

來看看這部Model 3具備了如何的能耐?首先,15吋懸浮式螢幕成了全車亮點,另外在外觀上還有流線的短車尾設計和全景式天窗車頂,再加上可於6秒內從0加速至96 km/h的衝刺性能,以及345公里以上續航里程。而Model 3也和現行的Model S一樣都具備兩種驅動模式,分別是後驅單馬達以及四驅雙馬達版本。

不過相較於Model 3的面市,我想台灣電動車迷們更關心的是特斯拉即將來台的消息。其實早在2009年以前,特斯拉就已經在台灣設廠。若不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向特斯拉下最後通牒:想拿高額補助,就要把產線移回國內!特斯拉才黯然收起位在龜山的工廠,離開台灣返回美國。而在今年3月, 特斯拉向台北市政府登記分公司「台灣特斯拉汽車有限公司」獲得核准設立。這也表示特斯拉即將重啟在台業務發展。

繼續閱讀

在台灣的低薪風暴下,你我都是啃老族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同一現象在美國稱為歸巢族,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英國則是被稱為尼特族,是形容沒有工作、不升學同時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NEET –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前些日子回到台灣後,偶然在一次朋友的聚會,當大家不約而同感嘆台灣現階段的低薪以及對青年人才不友善的就業環境,啃老族這個字眼就出現在我們的言談之中。

台灣也有啃老族嗎?

有!而且大多數的青年就業族群搞不好或多或少都和這個負面名詞沾上了點邊。此話怎講?讓我們來看看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情況吧。

繼續閱讀

我們要年輕人有國際觀,但又對有國際經驗的年輕人說:「你的國際經驗在台灣沒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taipei-101-828798_640

今年七月,我從上海搬回台灣。

在這期間,許多人問我:「在上海發展得好好的,怎會想要回台灣?」

坦白說,從2008年到美國唸書、工作,2012年到上海發展,這一路下來,我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過了。這一個決定可以說相當冒險。因為明知道台灣經濟不景氣(其實全球的主要市場,包含歐洲、北美都處在不景氣的情況),還要返台發展?除非你像我腦袋進水,不然回到台灣首要面對的,就是「低薪風暴」。

低薪,到底有多低?和我接觸的獵人頭(高階人力顧問)告訴我:「你在上海的薪資砍一半在台灣都嫌高!」

繼續閱讀

30歲不到要價年薪200萬元!「敢的整碗端」儼然成為中國年輕人的職場文化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轉眼間在上海工作已有三年多,每每有從台灣來的朋友,縱使我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不免俗的還是要盡地主之誼。當然,席間聊聊彼此的近況是在所難免。

最近,一位我在大學時期的學妹L被輪調至上海兩個月。一時間驚覺,原來我們已有近十年未見過面,於是便利用週末和她來個早午餐約會。見面之前,想起大學時期的她那副天真帶點傻氣的樣子,不知是否依舊?

見面的當天,眼前的L已不再是大學時的那個有點天真又有點傻氣的小妮子。10年不見,她已是一個精明幹練的職業女性。俐落的裝扮外加稍嫌快的說話語速,我真的有些懷疑在我面前的她和十年前是不是同一個人。原來,經過殘酷職場的歷練,同一個人十年前後可以是這麼不同。

嘬一口咖啡,我們先是聊聊彼此在十年間的經歷。L說道目前的這份工作,是她自大學畢業以來的第三份工作。和先前的金融業不同,現在這份諮詢顧問行業讓她經常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當然,因為行業別的不同,有時也會經歷一些「震撼教育」。

繼續閱讀

除了炫耀「我比你潮」,請給我一個花12萬8買Gogoro的理由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gogoro.com

Photo credit: gogoro.com

這幾天台灣產業界最熱的話題,莫過於有王雪紅和尹衍樑投資的Gogoro Smartscooter電動機車以12萬8售價上市的消息。

身為產業界的一份子,不關注這樣熱的話題實在說不過去。但是這幾天大家看的消息有點多,老調重彈實在沒有意思。讓我們來從不一樣的觀點,來看看Gogoro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作為世界上密度第一的機車市場,Gogoro這一步走的算是險棋。你可以說台灣和歐美市場比起來相對較不成熟,但是對於機車這檔事,情況恰好相反。要在這樣成熟的機車市場推出相對高單價的產品,就要有準備被噓到爆的心臟。怎麼說呢?

先看看台灣主要的機車消費族群:台灣做為全世界機車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00人有67輛機車),幾乎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有機車。讓我們仔細瞧瞧,目前台灣機車市場最普遍為人接受的就是125cc機車,這樣的機車多半售價落在5萬到9萬台幣之間(貴一點的會接近10萬,Vespa等高檔scooter不在此列)。然後再看看目前台灣的月收入薪資所得水準,約落在3.5萬台幣左右。這樣的薪資水平,買一部通勤用的機車,勒緊褲腰帶半年應該就有了。

但是如果用這樣的計算方式要買Gogoro Smartscooter呢?我得先餓肚子半年(因為還有水電房租手機費等著我繳),然後再分期7,500繳12個月。爽一年免費換電之後,隨後每個月要再繳899元電池月租費。

繼續閱讀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因為高手真的藏在民間

文章刊載於:三立新聞網setn.net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Wikipedia

你知道安迪‧沃荷(Andy Warhol)嗎?那個透過大量複製並以流水線生產藝術作品的美國著名Pop藝術家,他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這在素人明星比比皆是的今天,是多麼理所當然的一句話,然而當年安迪‧沃荷說出這句話時,那是一個連網際網路都還不曉得是什麼東西的年代。

想到這句話,是因為前陣子發表的〈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和〈回應網友疑問〉兩篇文章,在網路上引起了一陣討論。許多關心能源發展議題的人士紛紛在網路上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更甚者也有人直接到我的臉書粉絲專頁留言,當然許多留言當中夾雜情緒性的字眼也是有的。

身為一個關心綠能科技以及電動車的產業人士而言,能以兩篇加起來三千多字的文章得到關注,我已經感到相當的開心。畢竟,寫文章很多時候不就是為了突顯許多應該被關注的議題嗎?

繼續閱讀

回應網友:關於〈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疑問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前言:這還是我第一次為了網友,直接在專欄上回覆。

tesla-powerwall-demand-curve

看到大家對於綠能議題討論得這麼激烈,並引起大家的對於綠能(太陽能)的關注,已然達到我寫文的目的。然而面對諸多不同的聲音,我想在這邊做個補充。

這篇〈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並沒有說太陽能發電可以完全取代核能發電。我在文中已經提到,如果可以將這樣的技術和概念引進台灣,或許我們不用在台灣這樣一個小島上蓋第四座核電廠。

由於太陽能發電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日照,有關日照時數的部分,這邊提供台灣全島平均、台北、台南、日本東京以及德國法蘭克福的年均日照時數供大家參考:台灣全島的日照平均時數為1876小時,台北為1405小時,最多的是台南,2598小時。日本東京1881.4小時。德國法蘭克福1586.1小時。相比較下,台南的日照時數比起上述兩地至少都多了700小時以上。

目前太陽能電板分成以下種類:聚光型太陽光發電系統、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有機或鈣鈦礦太陽電池等。

  1. 聚光型太陽光發電系統需要直射日照,適合建置於沙漠乾燥地區,具備高轉換效率及低溫度係數是其優點,若能配合定日鏡,隨時找到光源,則能產生更有效的應用。
  2. 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約佔市場的85%,技術成熟且能吸收散射光,非常適合台灣。
  3. 有機或鈣鈦礦太陽電池質量輕、可彎曲並具備大面積製造特點,適合做成建材以及一般民生應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