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前言:這還是我第一次為了網友,直接在專欄上回覆。
看到大家對於綠能議題討論得這麼激烈,並引起大家的對於綠能(太陽能)的關注,已然達到我寫文的目的。然而面對諸多不同的聲音,我想在這邊做個補充。
這篇〈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並沒有說太陽能發電可以完全取代核能發電。我在文中已經提到,如果可以將這樣的技術和概念引進台灣,或許我們不用在台灣這樣一個小島上蓋第四座核電廠。
由於太陽能發電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日照,有關日照時數的部分,這邊提供台灣全島平均、台北、台南、日本東京以及德國法蘭克福的年均日照時數供大家參考:台灣全島的日照平均時數為1876小時,台北為1405小時,最多的是台南,2598小時。日本東京1881.4小時。德國法蘭克福1586.1小時。相比較下,台南的日照時數比起上述兩地至少都多了700小時以上。
目前太陽能電板分成以下種類:聚光型太陽光發電系統、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有機或鈣鈦礦太陽電池等。
- 聚光型太陽光發電系統需要直射日照,適合建置於沙漠乾燥地區,具備高轉換效率及低溫度係數是其優點,若能配合定日鏡,隨時找到光源,則能產生更有效的應用。
- 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約佔市場的85%,技術成熟且能吸收散射光,非常適合台灣。
- 有機或鈣鈦礦太陽電池質量輕、可彎曲並具備大面積製造特點,適合做成建材以及一般民生應用。
至於Tesla Powerwall這項產品為何對台灣而言是看得到吃不到?這是因為安裝Tesla的Powerwall先決條件是與太陽能電板的緊密結合應用。也就是說用戶是買了Powerwall來對太陽能發電所產生的電能進行儲能。(目前的太陽能由於沒有蓄電功能,所以是有太陽的情況下使用太陽能,沒有太陽的情況下則使用原先的電力供應)。
文中另外提到「如果台灣一般民眾家中裝了Powerwall,就會有不知向誰收費、如何收費的問題」,指得是由台灣電力市場結構,主要由台電公司負責開發、生產、輸配及銷售,因此民眾使用電力之後所產生的一切費用都是交給台電,和美國加州SolarCity直接向民眾收費不同。因此台灣民眾如果裝了Powerwall,因為尚未有配套的收費機制,就會有不知向誰收費(一般用戶?特斯拉?)如何收費的問題。
台灣並沒有限制一般民眾裝設太陽能電板,但是推廣的力度和實際應用,看看政府推行的「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的申請流程之繁複,以及高昂的安裝費用,就知道為何在台灣安裝太陽能電板是如此的令人望之卻步。
根據初步的推算,若是在台灣民眾家中裝設太陽能電板,想要利用其回本,至少也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同時政府不把太陽能發電當作一回事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制訂的太陽能電力收購價格。對台電而言,要買回一般民宅屋頂太陽能電能的價格是每度電7.1602元,這對提供台灣人民廉價電力的台電而言實在太貴了,台電根本不可能做這種虧本生意。
反觀美國因為政策制定得宜同時電力市場較自由開放,以加州著名的SolarCity(全美市佔率第一的太陽能租賃公司)為例,安裝在民宅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板為免費安裝,SolarCity僅對太陽能產生的電力進行收費,但收費比一般電力公司便宜最少30%以上,種種誘因使得美國民眾對於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電板相當具有興趣。
至於網友提到把用不完的電賣回給台電?那這就模糊了太陽能發電以及Powerwall這類儲能產品所扮演的角色了。太陽能發電所能節省的尖峰發電成本,才是其發展關鍵。經濟學家何太凌(H.Hotelling)早在數十年前就已指出,油、煤之類的耗竭性資源,雖然價格常有波動,但因為其不可回復性,長時間而言是隨時間而以指數速度上漲。所以用油或用煤等原料進行發電的電價,當然也會依指數趨勢成長。目前燃油、煤發電的價格已經逐漸來到與太陽能發電的「黃金交叉」,現在不發展太陽能更待何時?
那為何說台灣的綠能產業政策以及推廣速度還得再快一點?根據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的說法,若可以全面針對工業、運輸、住宅以及商業進行節能政策,就可以節省660億度電,這樣的總和就已經超過台灣核一二三四廠加起來的發電總量。
台灣目前在太陽能的推廣上,因為政策面上的落後,使得台灣縱使是太陽能電池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2010年數據,超越日本),但在推廣上依舊慢上好幾步。去年政府對於太陽能發電限制在210百萬瓦,比起鄰近的日本8100百萬瓦少上數十倍。
台灣太陽光電系統公會理事長鄭博文也指出:台灣的太陽能發展落後,除了受到政策限制,還有競標機制、台電封閉心態等等不健康的制度,包括饋線容量太低、接線費用不合理等。種種的原因使得台灣比起鄰近的日本,在太陽能產業的領先,僅僅是出貨量。
有網友說,太陽能的發電成本高。那我們來看看美國能源資訊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試算 2018 年開始使用的各種新電廠發電成本:先進式核子反應爐每度電發電成本平均為10.84美分;一般燃煤發電廠每度電發電成本平均為10.01美分。而根據2013年美國加州Palo Alto所採購的80百萬瓦的太陽能電力,其合約價為6.9美分。在過去的十數年間,太陽能的技術已日趨成熟,影響的層面當然就是其發電成本的大幅降低。
最後再回歸到台灣對於發展太陽能的推廣政策,這邊我提出一個相類似的例子:台灣的電動車推廣政策。和台灣的太陽能產業一樣,台灣的電動車在全球整體產業鏈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推廣也和太陽能一般,需要政府在政策面的大力支持,短期或許無法有立竿見影之效,但長期而言絕對是利大於弊。
目前台灣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推廣電動車,不過光是購買電動車的補助,無論是和美國加州抑或是中國大陸比較都是敬陪末座。美國加州對於一般民眾購買電動車的補助,總和約為一萬美金(聯邦政府7,500美金+加州政府2,500美元);而對岸呢?上海對於電動車的補助,中央加上地方最多可達94,000人民幣(針對需行里程大於250公里的車型)。台灣目前在電動車的補助僅僅針對電動機車有較大的補助力道,電動小客車基本上並無特殊補助。
電動車尚且如此,太陽能則更不用說了。由此可見台灣對於各項綠能產業發展,在政策以及推廣上,比起上述提到的國家腳步皆落後許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