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總部在瑞典,整個團隊在英國、匈牙利、中國上海都有辦公室,這樣一個跨國集團,就是我現在服務的公司。每每開會的時候,「溝通」成為了我們最重要的課題。
由於面向的是同一個客戶,每個星期固定時間,瑞典、英國以及在上海的我們都要舉行三方會議。首先我們要克服的問題:時差。
瑞典和上海有7小時的時差(夏季日光節約為6小時),英國和上海則是8小時(夏季為7小時),所以當我們準備在6點下班時,歐洲才剛開始要上班。當然和美洲比起來,我們已經幸運的多,畢竟不用深夜還要熬夜開會。
除了時差之外,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處理事情的態度也不同。我的英國同事在處理事情的嚴謹程度,常常讓凡事講求快速的上海同事們咋舌。為了做到最好,英國同事對於review這件事始終不敢馬虎,寧願多花時間在事前的檢查,也好過事後的補救。
不 過缺乏彈性的處事風格,讓英國同事每每到上海出差時,吃足了苦頭:不習慣這邊的食物、對於中國大陸的規矩通常只是「參考用」感到無法忍受,同時這邊的交通 狀況讓他們感到時時刻刻都有生命危險。不過,在我看來這都還是小事。最大的地雷是對於處事的態度,我的英國同事實在無法對中國人有太多的好感。
某 次當英國同事和我們為客戶進行汽車安全氣囊相關培訓時,上海同事的作法著實讓英國同事們大吃一驚。由於安全氣囊是屬於會爆炸的高危險零件,當英國在處理此 等零件時總是特別小心。依照英國的作法,安全氣囊必須安放在防爆容器內,以免因為靜電等外力因素造成安全氣囊的觸動爆炸而導致人員受傷。但是上海同事的做 法僅僅是將安全氣囊用塑膠袋裝好,並無其他的安全裝置,同時安放的位置也沒有講究。這樣草率地處理方式,讓英國同事開了眼界,也同時佩服中國人的「藝高人 膽大」。
因為集團已於中國大陸發展多年,相較於英國同事,我的瑞典同事在適應中國大陸的處事態度上早已習慣。不過說到辦事效率,英國同事們就又勝出了。
或許由於瑞典地處高緯度,宜人的天氣通常只有2-3個月,以至於每年7、8月夏天,瑞典總部總是不見半個人影,因為大家都渡假去了,充分的展現了瑞典人民工作與休閒並重的生活型態。這看在往往被視為工作狂的亞洲人眼裡,簡直不可思議(當然以羨慕的成分居多)。
所 以,如果我在專案上有重要的事情要和瑞典同事們溝通,就得盡量避開夏天,否則在我寄出的email回函中就會見到以下字眼:Dear sender, I am on vacation thorough July XX to August XX and may have limit access to email. I will reply your message when I get back to the office.
意即:我放假去了,什麼事都等我渡假回來再說吧!
同 時,和瑞典同事開會,最怕的就是聽到:This is a good question! 難道以上這不是對問題的稱讚嗎?基本上10次當中有9次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問題我目前沒有辦法回答或是沒有答案,一切待下一次(通常是隔週)會議再行討 論。沒辦法,這就是瑞典同事們辦事的步調,好像天塌下來都可以等待下次再討論似的。不過幸好每次都可以迎刃而解,但卻都讓上海和英國的同事捏了把冷汗。
再 回頭說說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的差別吧!台灣人來到中國大陸工作,在溝通上要適應的問題並不只是從Word裡面繁中轉簡中這麼簡單。因為在工作上要處理眾多 技術性名詞,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用語皆和中國大陸的用法大相逕庭,例如汽車專業上常用的引擎、葉子鈑,到了這邊就成了「發動機」、「翼子鈑」,雨刷就成了 「雨刮」、輪圈變成了「輪轂」;而台灣常用的夯在這邊就成了「紅火」,USB隨身碟變成了「U盤」等。都是常用的詞彙但是兩岸用詞不同,剛來工作的時候的 確需要花一段時間來適應。
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除了日常的事務外,在溝通上面我們同樣要面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處事態度,但是一起辦公的時候我們都只有一個目的:溝通順利且完成任務。所以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融入這樣的環境,同時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那麼許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準備好了嗎?加入一個跨國企業團隊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