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壇設計面面觀

是抄襲還是大一統?

AUDI 概念車Rosemeyer,預告了AUDI的設計方針。

橫跨了兩個世紀,汽車從19世紀末將交通史帶進另一個里程碑。經過了百多年的演變,汽車從原本有錢人家的奢侈品到現今家家戶戶的必需品,這樣的進步可說是不小,當然這也和中產階級的崛起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當汽車的功能性逐漸完備,引擎出力也越來越大的同時,造型這個領域就成了一個各家車廠爭奇鬥艷的場所。

歐洲車廠:造型百變 初衷不變

設計,一直以來都是歐洲車廠所引以為傲的領域。許多歐洲車都有所謂的“家族特徵“,這些家族特徵通常都會被巧妙的加入歐洲汽車的車身外觀設計,眾所皆知的例如:MERCEDES BENZ的大型柵狀水箱護罩以及其三星標誌;BMW的腎形水箱護罩; ALFA ROMEO的三角盾形車頭廠鰴;以及VOLVO行之有年的水箱護罩上45度斜線廠徽。這些都是將“家族特徵“加入自家車身設計的例子。

在這些大多都具備家族特徵的車場以及車型之中,最經典的我想大概就是PORSCHE的911車系了。911車系向來所採用的都是圓形頭燈設計(除了996車型上的“變形蟲“頭燈),加上後置引擎所帶來的獨特車身造型,猶如大眼蛙般的逗趣,在造型設計上可說是創立了不朽的經典。

隨著時代的演變,許多歐洲車廠在這百多年之間經過了許多風風雨雨:大車廠兼併小車廠、節省成本以及共用平台主宰了幾乎整個車壇,許多當初依靠精緻手工的聞名的生存的車廠,除非是聲名遠播,否則時至今日不是被收購就是搖搖欲墜。

而汽車的外觀設計趨勢呢?又朝著什麼方向前進?

歐洲車廠大一統

造型這檔子事,其實向來都是見仁見智,一部車的外觀設計,很難說出真正的好壞,多半都只能就各人的觀點來欣賞或評論(當然國外還是不時的舉辦汽車外觀的設計大獎)。觀察近幾年的歐洲車廠,卻出現了一項極為有趣的現象,正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就讓筆者帶您一窺這歐洲車廠外觀設計大一統的局面。

首先採用大型水箱護罩的 AUDI A4,以及同集團的Golf GTI。

在進入21世紀之後,AUDI推出了Rosemeyer概念車 ,等於向世人宣告了AUDI 的汽車造型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大型水箱護罩和前保險桿融為一體的設計始出現於AUDI  A4車上。隨後2005年推出的 VOLKSWAGEN Golf GTI身上我們也見到了相同的設計。這樣的設計不能說是絕對的創新,不過頗具侵略性的造型已經是讓世人眼睛為之一亮。

放眼現今歐洲車壇,水箱護罩和前保桿融為一體的設計,已不再是AUDI & VOLKSWAGEN的自家專利,類似的設計我們已經可在 VOLVO S80以及最新的OPEL Insignia身上見到。

水箱護罩以及前保桿採用類似設計的 VOLVO S80以及OPEL Insignia。

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什麼時候後視鏡的功能不在僅止於觀看後方來車?後視鏡上的方向燈,最早則是出現於MERCEDES BENZ 上一代E-Class(W210)身上,如今許多車廠也都用上此設計。諸如此類的設計概念,許多車廠都靜觀其變,等到市面上已可以接受這樣的概念之後,許多車廠都會繼起仿效。該說歐洲車廠仍然是汽車設計界執牛耳的地位嗎?我想等看看這大一統的局面過後再做定奪!

率先採用後視鏡方向燈的MERCEDES BENZ E C-Class(W211車型)。

美式復古風 肌肉一窩蜂

不知是找不到設計新靈感,還是復古風再度吹起,21世紀的美國跑車進入了一股無法抵擋的肌肉迷思當中。以往人們所悉知的大馬力、大cc數、充滿肌肉線條的美式跑車,在21世紀的開始吹起了一片復刻風。

背負者百年榮辱的FORD GT40以及代表美國精神的Mustang。

2003年,FORD推出GT 40概念車,兩年後這部經典美式超跑背負著百年榮辱的使命面市。同樣的2004年底,代表著美國精神的FORD Mustang野馬跑車,遵循著1970年代的造型,再次將經典重現。霎時間,除了FORD之外的美國兩家車廠 GM以及DODGE也陷入了復古的風潮。

相信大家對於去年頗上映的電影“變形金剛“中的大黃蜂都還記憶猶新,這部經典的1979年的Camaro進化成最新的2009 Camaro。GM汽車在這部片中可說是出盡了鋒頭,所有正派角色一律都由 GM所出產的車擔綱。當然這樣推銷Camaro的手法也同樣透露著一項訊息—經典是可以被重現的!

於是乎 DODGE也不甘示弱,推出了自家經典肌肉棒子Challenger應戰。這部同樣是來自於1970 年代的 Challenger跑車的概念,試圖再一次的將美式肌肉車發揚光大。

變形金剛中的大黃蜂CHEVROLET Camaro以及DODGE肌肉棒子Challenger。

不過這樣的現象卻頗令人擔心!一昧的復刻、引用經典的設計,是否也代表著這樣的車身設計缺乏新意?從FORD GT40的外觀,我們似乎嗅不到一點新意,或許內部的改變是我們無法一眼看穿的,不過單就外型而論,GT 40乍看之下和以往的差別並不大。

復古風吹起!又是一部經典造型的復古車:FORD Thunderbird。

著重創新科技的日本車廠

NISSAN  GT-R R35於去年甫登場,強悍的性能與高科技的配備,讓GT-R於“綠色地獄—德國Nurburging紐堡林賽道“擊敗了PORSCHE GT2所保持的記錄。 GT-R所代表的就是日本跑車著重於高科技的部份,看著車艙內複雜的儀表以及大型的顯示屏幕,不難想像日本車廠投注許多心力於此 。 

充滿高科技的日系跑車代表:NISSAN GT-R。看看這複雜的儀表和顯示器。

又見黑鼻頭!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X。

反之在設計部份,筆者不認為GT-R造型稱得上美觀,尤其是其“黑鼻頭“的部份,不免讓人想到AUDI & VOLKSWAGEN的車頭設計,雖然保留了經典的車尾四圓燈,但是在車頭的營造上還稱不上是一時之作。相似的車頭設計也出現在新一代的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X身上,同樣的看來極具輕略性,卻缺乏前幾代EVO 的獨創性。這樣的現象讓人不禁想問,是否性能車的設計就要統一?

無獨有偶HONDA在北美的高級品牌 ACURA出現了令人匪疑所思的設計,2007上市的 MDX 竟然有著和 AUDI  A4 Avant相同的尾燈!兩者如出一轍的造型,若不仔細分辨,還真不容易看出個端倪。如此的情況讓人無法不多做聯想,難道Acura 想要魚目混珠嗎?

看起來簡直一模一樣的尾燈設計:ACURA MDX與AUDI A4 Avant。是巧合還是?

共用底盤 節省成本卻犧牲獨創性

GM集團中共用底盤的雙坐敞篷小跑車:SATURN Sky Red Line、PONTIAC Solstice與OPEL GT。

若要提到相似度,那麼我們便不能不忽略同集團裡共用底盤、零件的情況。底盤、零件的功用,在現今的車壇當中可說是節省成本勢在必行的政策。許多車廠甚至跨集團的共同開發零件。同集團裡功用底盤、零件的例子,在GM集團裡就常見到,例如SATURN Sky Red Line、PONTIAC Solstice與OPEL GT,這三部雙坐敞篷小跑車便是一例。 

跨集團的合作:CITROEN C-Cross、PEUGEOT 4007以及MITSUBISHI Outlander。看看這造型,簡直就是三胞胎。

同集團的咱們就別說了,就連不同集團的相似度更是令人無法傻眼。 法國的PSA集團和MITSUBISHI共同開發的 SUV底盤,就分別用在了CITROEN C-Cross、PEUGEOT 4007以及MITSUBISHI Outlander上,這三部車從車尾看去,若不是有廠徽的分別,還真就是三胞胎。難道車廠就真的那麼偷懶嗎?還是真到了由成本決定一切的時代?那筆者認為以後都不用分廠牌了,只要分車型就夠了。

回歸設計本身 創新再創新

BMW首席設計師Chris Bangle。其設計風格曾遭質疑過於前衛。

看了目前歐洲、美洲以及日本車廠的近期設計,其實不難發現許多的設計只是一再被複製,並沒有所謂的真正創新,許多雷同的設計不斷出現,這是世界的趨勢?還是我們在汽車設計上真的遇到了無法突破的瓶頸?看來以後讀Auto Design的設計師都要失業了。

Chris Bangle的設計風格:利用車身鈑件的褶痕創造出不同一般車形的肌肉線條。

所幸在這股洪流之中,還是有車廠願意努力追求造型上的創新,並且願意大膽的突破,BMW的設計總監Chris Bangle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一系列Chris Bangle設計的車款上我們見到了屬於這一世代的BMW風格:車側特殊的腰線與鈑件的摺痕創造出 獨特的肌肉線條。這樣前衛的設計在當初引來許多的誹議(想想當初7 Series上市時,造型前衛讓許多人敬而遠之),不過後來大家還是接受了這樣新穎的造形,Chris Bangle也因此聲名大譟。

Chris Bangle的最新作品:BMW Gina。利用先進的材料科技創造出無接痕的車身線條。

汽車,不再只是百年前的四個輪子加上可以載人的木箱和沙發,在外觀應該有著更好的詮釋,也不該只是抄襲和模仿,而失去原有的獨創性。或許真的是因為節省成本而共用零件和平台,也可以因為車型的經典而復刻,但是當許多車廠都在做同一件事時 ,我想這不是消費者所樂見的吧!畢竟進步和創新在車壇還是很重要的。

廣告

About G

本名吳居叡,來自台灣,留美碩士。現居新北淡水。現任:汽車改裝品牌Custuning品牌總監。經歷:Jaguar Land Rover Taiwan顧客體驗經理、上海璞銳公關策劃諮詢公司新聞服務經理、瑞典商思康Semcon資深汽車市場/技術信息顧問、美國KleenSpeed電動車系統公司市場/媒體負責人,並曾任職於Auto-online台灣汽車線上情報網、台灣納智捷汽車。為汽車狂熱分子,關注亞洲職場現況。著有:他是玩真的!:「鋼鐵人」伊隆‧馬斯克改變未來的10種能力 (與Vista和Mario Yang合著) My name is G and I am from Taiwan. A MFA (master of fine art) lives in Tamsui, Taiwan. I am the brand director of Costuning, an electric car tuning brand. I was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r at Jaguar Land Rover Taiwan from 2016 to 2021. I used to be the Newsletter Manager at Prime-Research. I was also the senior automotive technical consultant at Semcon Informatics- a Swedish product information consulting group, VP of marketing and media at KleenSpeed - a electric vehicle system company in Silicon Valley, marketing intern at Luxgen - Taiwanese car brand, and a editor at Auto-online - a car news website and magazin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