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西進的青年們,先想想這六大成本你承受得住嗎?

文章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534991_10151923275767289_2083212688_n

美中貿易大戰開打,中國和美國對彼此都祭出了許多手段,這讓許多原本在中國設廠的台灣企業,開始思考著「鮭魚回流」的可能性。比起先前中國祭出的「31項惠台措施」,美中貿易戰,又讓許多想要西進的台灣青年們思考著,是否要為了更好的發展西進中國插旗搶機會?

想要西進的青年,你要的是一個只拼能力、不看資歷,以及全世界菁英拼搏、可以一展身手的舞台吧?2015年舉家返台前,在上海待了三年的我做過兩份工作,一個是瑞典商汽車技術文件工程師,另外一個是德商新聞監測電子報部門經理。薪水應該就不用再多說了,我曾經也是22K一族,只不過幣種不同而已。如果上述的高薪、舞台就是你想要的,那麼西進前你還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首先,通勤時間成本

和我目前所在的台北相比,上海地鐵網路之複雜,和世界上著名的倫敦、紐約地鐵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2015年我離開上海時,上海地鐵已經來到16號線(14、15號線尚未完工,所以共計14條路線),所以光是站名,就有至少2、300個。如此複雜的地鐵網路,負責每天上千萬人的通勤交通。

繼續閱讀

廣告

你我各自因為不同的理由回到台灣 但也都期待一個更好的舞台

文章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人才為何要捨棄高薪回台灣?

0

就在前幾天,我偶然打開上海的租屋網站(上面的圖片不若台灣的租屋網站誠實,有99%的照片都是假的),發現先在上海工作時所住的社區,同樣房型的租金已然上漲了1.5倍。當然,這意味著上漲的不僅僅是房租,還有薪水、物價甚至是生活水平等。當幾乎所有的外國企業和外資都跳過台灣往大陸一、二線城市去時,少了許多外企、外資刺激的台灣產業,相較起來頗有種不進反退之感。

「台灣總不能只靠一家台積電撐場面吧!你說鴻海富士康,早就不能算是台灣企業了。沒有外資的進駐,台灣的產業就如同一灘死水,不僅沒有活水的挹注,人才也一直不斷的外流。一個月五萬台幣的薪水叫高薪?當國外給出薪資條件早已是這個數字的二至三倍時,台灣如何留得住這些人?在人才眼中看來,台灣的就業市場只能被稱為『雞肋』。」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我在工作上認識的朋友K。

K有著國外留學背景、以往在東南亞能源產業打拼。在台灣相對冷門的能源產業,但對於經濟起飛中的東協十國卻是相當重要。在東南亞的那幾年,靠著所學和自身經驗,K一路晉升至高階主管。K告訴我,當他在東南亞時,出門有司機接送,家中還有保鑣、管家。我心想:這人的能力還真是不錯,年紀不到四十歲便有這種際遇。

我和K,有著相見恨晚的感覺。

繼續閱讀

在台灣的低薪風暴下,你我都是啃老族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同一現象在美國稱為歸巢族,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英國則是被稱為尼特族,是形容沒有工作、不升學同時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NEET –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前些日子回到台灣後,偶然在一次朋友的聚會,當大家不約而同感嘆台灣現階段的低薪以及對青年人才不友善的就業環境,啃老族這個字眼就出現在我們的言談之中。

台灣也有啃老族嗎?

有!而且大多數的青年就業族群搞不好或多或少都和這個負面名詞沾上了點邊。此話怎講?讓我們來看看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情況吧。

繼續閱讀

給新創企業的一句話:不要忘記你現在的樣子!

文章刊載於:TeSA 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Photo credit: pixabay

Photo credit: pixabay

待過新創公司、不到20人的小型企業,也待過員工總數破4000人、在歐亞各大城市都有辦公室的跨國企業的我,最近回到了臺灣。然而,在我服務過的這些企業當中,都有一個共通特點,那就是多以技術以及創新研發為企業核心價值。 我相信許多新創產業一開始,除非是以服務為主的企業,否則多半核心價值皆在於創新研發。

然而就我的觀察,在許多臺灣的企業當中,雖然口口聲聲說以創新研發為企業核心主軸,但是因為企業體的歷史傳統包袱以及階級的層層堆疊,往往扼殺了許多創意點子。

或許是因為產業別的不同,大企業需要相當緊密的制度以及層級,來維持整個企業的順利運行。但是這樣的企業文化真的是必須的嗎?
繼續閱讀

我們要年輕人有國際觀,但又對有國際經驗的年輕人說:「你的國際經驗在台灣沒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taipei-101-828798_640

今年七月,我從上海搬回台灣。

在這期間,許多人問我:「在上海發展得好好的,怎會想要回台灣?」

坦白說,從2008年到美國唸書、工作,2012年到上海發展,這一路下來,我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過了。這一個決定可以說相當冒險。因為明知道台灣經濟不景氣(其實全球的主要市場,包含歐洲、北美都處在不景氣的情況),還要返台發展?除非你像我腦袋進水,不然回到台灣首要面對的,就是「低薪風暴」。

低薪,到底有多低?和我接觸的獵人頭(高階人力顧問)告訴我:「你在上海的薪資砍一半在台灣都嫌高!」

繼續閱讀

我看「高年級實習生」:經驗豐富的銀髮族,能為電商帶來什麼?

文章刊載於: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TeSA 
高年級實習生

看過「高年級實習生」電影了嗎?這部由安・海瑟薇與勞勃・狄尼洛所主演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一個由網路世代所成立的時尚購物網站,由於一個高齡實習計畫,招募了勞勃・狄尼洛等數位高齡實習生的故事。

為何這樣一部片會吸引我?很簡單,因為影片講述的概念,充分地展現了現今社會所存在的現象,以及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可能性:如何讓曾經是身經百戰的傳統產業資深人員,提供自己的經驗,幫助電商的營運,同時還能進一步的切入電商這個新興產業。

如同片中的橋段一般,現今社會中許多銀髮族根本不用網路,更遑論利用網路來進行購買行為。但是這一類人身上有著年輕人身上所沒有的一項東西:豐富的傳產經驗。乍看之下,網路這等新興產業似乎和傳統產業扯不上邊,不僅在面對問題的反應速度上大相逕庭,同時新創產業近乎扁平的公司結構也和傳產層層緊密堆疊的情況是天差地遠。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繼續閱讀

30歲不到要價年薪200萬元!「敢的整碗端」儼然成為中國年輕人的職場文化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轉眼間在上海工作已有三年多,每每有從台灣來的朋友,縱使我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不免俗的還是要盡地主之誼。當然,席間聊聊彼此的近況是在所難免。

最近,一位我在大學時期的學妹L被輪調至上海兩個月。一時間驚覺,原來我們已有近十年未見過面,於是便利用週末和她來個早午餐約會。見面之前,想起大學時期的她那副天真帶點傻氣的樣子,不知是否依舊?

見面的當天,眼前的L已不再是大學時的那個有點天真又有點傻氣的小妮子。10年不見,她已是一個精明幹練的職業女性。俐落的裝扮外加稍嫌快的說話語速,我真的有些懷疑在我面前的她和十年前是不是同一個人。原來,經過殘酷職場的歷練,同一個人十年前後可以是這麼不同。

嘬一口咖啡,我們先是聊聊彼此在十年間的經歷。L說道目前的這份工作,是她自大學畢業以來的第三份工作。和先前的金融業不同,現在這份諮詢顧問行業讓她經常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當然,因為行業別的不同,有時也會經歷一些「震撼教育」。

繼續閱讀

從年過七旬的創業家看不同年齡層所擁有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文章刊載於: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


最近,我又把馬雲說過的那句:「我說臺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拿出來複習。這句話是馬雲2010年時到臺灣時所見的景象,此話在當時造成了相當大的迴響

不過,當我最近再把這句話拿出來玩味、咀嚼時,發現出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這些人的年紀,而是在這些人的想法。七八十歲的人難道真的就不能創新嗎?還是說該用什麼樣的模式來創新呢?

這邊我想提出一個觀點:不同的年齡層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那是2010年的夏天,我到美國的第三個夏天。這個夏天,我遇到了一個可能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經驗,那就是加入一個由一位七十歲「老人家」Timothy Collins所創立的新創團隊。

繼續閱讀

「走都來不及了,你怎麼會想回來?」 因為我們散居世界各地,為的就是這一刻的來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三立新聞網setn.com

三立新聞網標題: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Photo Credit: Changlc CC 0 台北東區

紐約、舊金山、矽谷、東京、上海、香港、澳門、胡志明市、新加坡、柏林、法蘭克福、倫敦…以上,我列出了那些有著朋友足跡的城市。

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包含我自己在內,有好多同學朋友已經超過5年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工作過了。對於台灣,慢慢都有種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覺。然而,每當放長假時,當其他台灣的朋友們都在忙著準備出國旅行時,我們放長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回家。

25歲到35歲的十年間,人生當中最輝煌的十年,散居世界各地的我們,努力地賺取不一樣的經驗。

繼續閱讀

獎金、加薪一起來! 年終工作考績評量該怎麼寫?

文章刊載於:三立新聞網setn.com

職場(Photo Credit:flickr/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https://www.flickr.com/photos/usacehq/8579050549/in/photolist-88qRRZ-88u7qE-oDGgvv-nTrNNG-8NqreE-oc6ejQ-gmt9r1-awW632-nTrNV5-mTHn3B-nVn1Du-7CuezY-paSRYP-9i4kpH-9i45kz-9i4kvF-9i7pRE-ebsU3A-bSBQyt-8mppYJ-puDX4s-6pQ4Pk-88qRLD-8Gyd4-9sXHt-8VESt-gxHzsu-9ES12m-aKD7mT-9zRFb-7Cqn2H-8TNz6Z-6pQ5en-78eoK6-5UTmpg-78emH6-8ddyZD-9EBFjn-e5cvyy-e56SQD-9EEAcN-97Xagu-9EBFbv-5LtjXf-9EP3HP-9Wkiu1-8TREaA-5LJ9V-6pQ4jB-7NRXku

圖/flickr/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農曆新年即將來到,許多公司都會選在這個時候辦尾牙!不過比起尾牙,我想許多人更關心的應該是即將到手的年終獎金和來年的加薪吧!

 

年終獎金、加薪是不是聽起來很誘人?在台灣,除非你進入的是上市公司、大集團或者是外商等在制度上面相對完善的公司,否則一般的中小企業對於底下的員工在獎金或是加薪上,很多時候都是依照老闆的’感覺’來發放、調整。當然,也不排除你遇到一個「佛心來著」的中小企業主,在公司有盈餘時,願意跟員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如果你正好在一個大企業抑或是制度嚴明的外商公司,那麼以下內容你應該不想錯過。有聽過年終工作考績評量(Annu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嗎?這是許多大企業用來評鑑員工一年以來的表現所作評量表。恰巧,由於本人的工作合約正好是在今年底換約。在換約的同時,也是公司以及上司檢視個人一年來的工作表現。以本人所在的公司為例,工作考績評量上面通常會出現以下幾個項目:

 

  1. 工作職能以及負責專案
  2. 工作表現總結
  3. 工作表現屬性評估
  4. 鑑定結論與建議
  5. 發展以及訓練需求
  6. 未來目標設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