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聲震天、白煙番長!
2009年的美國D1賽事,於美國西岸時間五月二日在加州安那罕(Anahelm, California)揭開序幕。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開幕站並非於賽車場上舉行,而是利用安那罕天使隊棒球場(Anahelm Angel Stadium)旁的停車場作為D1賽道,同時場邊更有許多大會精心安排的活動。在接獲這樣的消息之後,藉著地利之便,筆者當然是不會錯過這絕佳的觀賽採訪機會。

今年的D1開幕戰場地:加州安那罕天使對棒球場。
D1風潮延燒全球
喜換甩尾這項運動的車迷們都知道,D1(全名:D1 Grand Prix)發源於日本。當年是由車手們在山路上進行駕車練習的時候,在打滑失控邊緣所發展出來的一項過彎技巧。在成為正式比賽活動之前,原本甩尾運動並不屬於正統的賽事。然而在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由日本改裝車界頗富盛名的Option雜誌創辦人、同時也是東京車展的發起人—稻田大二郎(Inada Daijiro,人稱甩尾教父)多方奔走,以及日本甩尾天王—土屋圭市(Tsuchiya Keiichi)的努力之下,2000年D1 Grand Prix正式的在日本當地成為了系列賽事。當年雖然只有五站的賽事,但卻也是甩尾運動不可抹滅的開始。

甩尾名機: NISSAN Silvia S15。
甩尾賽事進行至今,更進一步發展成”追走賽(suiso)”。在進入Super 16(超級16賽事)之後便採用追走賽的方式,以兩車同時在場上進行甩尾來作為評分的標準。這不但增加了比賽的可看性,也考驗著選手們在比賽當中的抗壓性。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整備區有哪些怪家俬?這不就是鼎鼎大名的86嗎?旁邊的BMW可也是闖進16強喔!
2003年,D1風潮延燒至美國,由美日兩國的選手同場競爭,雖然最後是由日本選手熊久保信重(Kumakubo Nobushige,來自Team Orange,當年駕駛 NISSAN Silvia S15)拿下冠軍,不過隔年便由美國選手Vaughn Gittin, Jr駕駛 FORD Mustang GT扳回一城。2006年D1甚至舉辦了世界性的全明星賽,聚集了來自馬來西亞、英國、愛爾蘭以及南半球的紐西蘭選手參賽,可謂D1 Grand Prix國際化的最高潮。

甩尾名將野村謙(Nomura Ken)的NISSAN ER-34 Skyline GT-T。
暌違三年 2009年重回美國
不過在2007年之後,D1離開了美國近三年的時間,如今在許多人引頸盼望之下,D1又再度回到美國。此次的D1 Grand Prix不僅僅有來自日本的選手,還多了芬蘭的車手,從北歐遠道而來,一起來參加此次的D1盛會。

四驅車也來玩甩尾?別鬧了,這是已經後驅化的SUBARU Impreza GC8。
今年的D1 Grand Prix USA,除了五月二日在安那罕的比賽之外,還將移師至邁阿密(Miami)、費城(Philadelphia)以及芝加哥(Chicago)等地舉辦。 這樣盛大的賽事,當然也要有周邊的活動來暖暖場子,場邊精彩的活動自是不容錯過,開幕站請來了Extrem Car Show改裝車展和源自歐洲Gumball 3000 Rally賽事,由此可見D1龐大的商業效應。

來自芬蘭的選手:Harri Hokkanen。駕駛31賽車,NISSAN Silvia S14。
兩天賽事 精彩萬分
開幕站一共分為兩天進行,第一天大會將賽程規劃成A、B、C、D組分別進行計分排位賽,其後依照分數高低,再分成A、B、C三組,進入第二天比賽。然而對外開放觀賞的賽事,當然就是第二天精彩的計分賽和追走賽。

連當地警察都前來關心D1賽事,可見這是全民運動啊!
比賽進入第二天,A、B、C三組選手在所有觀眾的注目下進行計分賽,每位選手都力求最佳表現,希望進入“超級16賽事“。經過裁判嚴格的評判以及Drift Box的精密統計,最終進入“超級16賽事“的選手有:美國選手:C.Martinez、D.Blunt、
Q.Ly、T.Cox、W.Parsons、K.Arreola、C.DeNofa、R.Walker、R.Petty、F.Wang;日本:T.Yoshioka、K.Tanaka、T.Ueno、K.Kumakubo、D.Saito以及芬蘭:H.Hokkanen。可惜此次遠從日本來參加、擁有超高人氣的野村謙(Nomura Ken)並未出現於16強名單之中,不知是保留實力還是其他原因,讓許多車迷(包括筆者)未能一飽眼福。

穿著火辣性感的D1賽車女郎。
實力得以進入16強的選手,技術層面都已在水準之上。不過“超級16賽事“考驗的可不只是選手們的技術,同時在抗壓性、創意和人氣方面都是選手們要擔心的,只要稍有不慎,出現打滑或是失誤,便喪失了進入“菁英八強“的資格。同時在這次進入“超級16賽事“的選手當中,出現了許多年輕的生面孔,其中不能不提到殺進“最後四強“,來自美國的Forrest Wang。

進入“超級16賽事“之後的選手介紹繞場。看看熊久保信重( Kumakubo Nobushige )開心的模樣。
在“超級16賽事“以及“菁英八強“賽當中展現了驚人技巧以及抗壓性的Forrest Wang(駕駛黑色NISSAN Silvia S13),是第一次參加D1比賽的新人。年紀輕輕的他還在“最後四強“賽事當中和來自日本的熊久保信重(Kumakubo Nobushige,Team Orange,駕駛Subaru Impreza GC8賽車)殺得難分難捨,還一度讓裁判和觀眾做出“再一次殊死戰(One More Time)“的決定,最終雖然敗下陣來,但卻也得到第三名佳績。

比賽進入白熱化的“超級16賽事“,追走賽(suiso)更是讓人熱血沸騰。
決賽 日本選手大對決
“最後四強“賽中,由上野高廣(Ueno Takahiro,駕駛Toyota Soarer JZZ30)對決齊藤太吾(Saito Daigo,Team 22,駕駛Toyota Mark II JZX90),另一組對戰便是殺得難分難捨的Forrest Wang對決熊久保信重。四位車手實力相當,皆以華麗的高速甩尾和相當接近的甩尾車距,讓現場的觀眾欣賞了其精湛的駕駛技巧。

進入“超級16賽事“之前皆為單車獨走的計分賽事。圖為上野高廣(Ueno Takahiro),駕駛Toyota Soarer JZZ30。
最後決賽乃是由四強賽中勝出的熊久保信重和齊藤太吾做冠亞軍對決。兩位來自甩尾天國—日本的選手,果然不負盛名,冠亞軍之戰滿場盡是輪胎尖叫聲以及漫天的煙霧,最終由2008年甩尾冠軍齊藤太吾奪下美國2009年安那罕D1開幕站的冠軍,讓這兩天的盛會劃下一完美的句點。

四強賽中殺得難分難捨的年輕小將Forrest Wang與熊久保信重。
D1推廣 10年有成
自D1成為正式比賽以來,已經邁入了10個年頭。從原本的街頭非法競賽,到現今紅遍世界的一級賽事,D1相關人員的極力推廣可說是功不可沒。還記得2006年上映的甩尾電影:玩命關頭—東京甩尾(Fast & Furious – Tokyo Drift)以及漫畫頭文字D,都可以看見甩尾天王—土屋圭市的影子。D1除了是賽車運動之外,更是帶動了無限的商機。這點和台灣一昧的把改裝和飆車劃上等號的觀念可謂大相逕庭。

冠亞軍之戰:熊久保信重和齊藤太吾的對決。
看著日本在D1這塊領域上面的努力耕耘,再看看台灣許多運動遭到漠視、許多運動選手甚至紛紛遠走他鄉另求發展。一項運動的興盛與否,端看政府以及各方單位如何的運作。D1 Grand Prix十年有成,如今再度回到美國舉行比賽,讓我們在關心賽事發展的同時,也能看看自己國家的運動該走向何方。

看不過癮嗎?那就再來一次吧(One More Time)!

沒錯,就是他!第三名的年輕小將Forrest Wang(與電影“阿甘正傳“主角同名)。Run,Forrest Run!

2009年D1 Grand Prix USA開幕戰冠軍–齊藤太吾。

白煙番長!精彩的比賽由此開始。
專業裁判外加電子數位儀器
今年的D1美國賽事,除了請來甩尾天王土屋圭市之外,另外還有同樣來自日本的神本壽(Kamimoto Hisashi)擔任裁判長。美國方面也派出兩位專業的賽車手,分別為Adam Andretti以及Bryan Norris擔任裁判。然而為了避免裁判們過於主觀的判斷,此次D1美國賽事更是在每位車手車上都加裝了Drift Box–電子甩尾裁判,一同擔任計分的工作。

2009年D1 Grand Prix USA的裁判長:土屋圭市(Tsuchiya Keiichi)以及神本壽(Kamimoto Hisashi)。
所謂的Drift Box便是為了甩尾賽事而研發的電子儀器,可就每位車手比賽時賽車的速度、甩尾角度、側向G力做出精確的判斷,並且可以同時採計分數。比賽時就裁判以及Drift Box做出的評判計分加以衡量,得到最後的結果。

甩尾賽事的電子裁判:Drif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