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高年級實習生」:經驗豐富的銀髮族,能為電商帶來什麼?

文章刊載於: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TeSA 
高年級實習生

看過「高年級實習生」電影了嗎?這部由安・海瑟薇與勞勃・狄尼洛所主演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一個由網路世代所成立的時尚購物網站,由於一個高齡實習計畫,招募了勞勃・狄尼洛等數位高齡實習生的故事。

為何這樣一部片會吸引我?很簡單,因為影片講述的概念,充分地展現了現今社會所存在的現象,以及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可能性:如何讓曾經是身經百戰的傳統產業資深人員,提供自己的經驗,幫助電商的營運,同時還能進一步的切入電商這個新興產業。

如同片中的橋段一般,現今社會中許多銀髮族根本不用網路,更遑論利用網路來進行購買行為。但是這一類人身上有著年輕人身上所沒有的一項東西:豐富的傳產經驗。乍看之下,網路這等新興產業似乎和傳統產業扯不上邊,不僅在面對問題的反應速度上大相逕庭,同時新創產業近乎扁平的公司結構也和傳產層層緊密堆疊的情況是天差地遠。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繼續閱讀

廣告

30歲不到要價年薪200萬元!「敢的整碗端」儼然成為中國年輕人的職場文化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轉眼間在上海工作已有三年多,每每有從台灣來的朋友,縱使我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不免俗的還是要盡地主之誼。當然,席間聊聊彼此的近況是在所難免。

最近,一位我在大學時期的學妹L被輪調至上海兩個月。一時間驚覺,原來我們已有近十年未見過面,於是便利用週末和她來個早午餐約會。見面之前,想起大學時期的她那副天真帶點傻氣的樣子,不知是否依舊?

見面的當天,眼前的L已不再是大學時的那個有點天真又有點傻氣的小妮子。10年不見,她已是一個精明幹練的職業女性。俐落的裝扮外加稍嫌快的說話語速,我真的有些懷疑在我面前的她和十年前是不是同一個人。原來,經過殘酷職場的歷練,同一個人十年前後可以是這麼不同。

嘬一口咖啡,我們先是聊聊彼此在十年間的經歷。L說道目前的這份工作,是她自大學畢業以來的第三份工作。和先前的金融業不同,現在這份諮詢顧問行業讓她經常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當然,因為行業別的不同,有時也會經歷一些「震撼教育」。

繼續閱讀

殘酷戰場「F1」賽車:你該向其學習的五個職場觀點

原文刊載於:三立新聞網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2014年的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One,簡稱F1)賽季已於11月23日結束。英國車手Lewis Hamilton拿下生涯的第二個世界冠軍頭銜。29歲年紀輕輕的他就已經擁有兩個世界冠軍頭銜,更在23歲進入F1的第二年(2008年)就獲得個人生涯的第一個F1世界冠軍。目前他也是F1史上第一個擁有F1世界冠軍頭銜的黑人車手。

然而這篇文章我們所要提出的,並不是細數Lewis Hamilton的F1生涯歷史,而是希望從這個現今世界上最火紅的賽車運動中,提出一些值得我們在職場上學習的觀點。

F1這個擁有廣大車迷群眾支持的賽車運動,是目前世界上數一數二商業化的運動之一。從每年參賽的隊伍需要向FIA(國際汽車聯合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簡稱國際汽聯FIA)繳交高額保證金(後來因為門檻太高,FIA則設定了4000萬美元的車隊經營費用上限),到遍及世界的賽道以及轉播權利金,同時還有捧著大把鈔票等著贊助賺取曝光的企業。FIA雖然名為非營利組織,但實際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吸金機器。

就因為F1擁有如此龐大的商業利益,許多車廠、車隊都想藉F1闖出名號,這其中不乏知名車廠如Ferrari、McLaren、Mercedes-Benz等,九零末期至本世紀初更有BMW以及Toyota等汽車大廠,如今也傳出Audi即將要進入這塊產值破千億美金的燒錢遊戲。

除了眾多車隊想要擠進F1的世界,許多車手更將F1視為職業賽車手的最高殿堂。這樣的前提之下也造就了F1無比殘酷的競爭環境。身為一個車手,該如何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下取得一席之地甚至是力拚冠軍?就讓我們來看看要在這個堪稱世界上最殘酷的職場生存需要具備哪些要件!

繼續閱讀

2014 Summer Internship- By Sophia Liu

10659153_677676249006985_2826246166523588321_n

 

這是一篇感謝文。獻給2014年夏天遇到的所有人與事,還有自己。

時間過起來真的悄無聲息,之前覺得十周兩個半月是漫長的大半個暑假,但現在眼看著第一份全職實習也進入了尾聲。這十周兩個半月,經歷了未曾料想到的變數、焦慮、彷徨,但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與成長。

來上海兩天內匆忙驚險地租了房,簽合同搬行李通水通電連網路。週六晚上好不容易安頓下來,我一個人待在不如學校宿舍寬敞的小單間裡,發覺出了深圳,大陸其他城市在我看來原來是那麼陌生;出了學校,自己實在還是很菜很無知。

七月進入狀態後,隨手往微博上發了張外灘的夜景,然後寫了一句:實習了,還有很多要學。此後好像再沒在社交網路上更新記錄我的實習生活。規律的朝八晚五,擠捷運擠公車,看電腦工作,閑下來跟一群85後90後的同事愉快地玩耍一下,偶爾集體跑去茶水間來個"下午茶"……一旦適應了公司、公寓兩點一線的生活,時間好像還沒察覺到它的存在就流逝了。跑跑上海的CBD、弄堂、各種館、各種公園,逛逛購物百貨、超市、傳統的果菜市場,週末好像剛緩過神來,又到了工作日。

一開始看到嚇一跳的汽車業和商業的術語,一頓惡補之後好像也沒那麼可怕,反而留下了點「後遺症」:有天想跟同事說某品牌很常見,各大超商都可以買到吧,結果開口來了一句「他們家市場佔有率非常高」,同事用一種「這妹子瘋了」的眼神看了看我,半天沒說話。還有一次坐公車,司機開得比較急,我順勢往後靠了一下,當下第一反應不是「怎麼開得這麼不穩」,而是「這推背感……」。過去真的完全不關注車子,連汽車品牌都是因為家人要買車,聽多了討論自然而然地熟悉起來。現在看到車子,腦子裡冒出來的卻遠遠不止「哇,好好看!」或者「咦,好丑」,而是「**品牌**車型的競爭對手」「繼承家族大嘴式的前臉設計」「又是一個長軸距版」「榮獲國際發動機大獎」……而我最多算是因工作頻繁接觸而產生了條件反射,那些真心愛車懂車的同事們,任何話題都可以講到車子,關於車的任何細節都可以津津樂道聊上好久。我尊重敬佩這種專業的力量,更明白愛好與職業並不對立衝突,可以相得益彰。

繼續閱讀

還有哪些千奇百怪的離職藉口?拜託請誠懇面對自己和主管,讓我們好聚好散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Quinn Dombrowski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Quinn Dombrowski CC BY SA 2.0

上周我和一個同在上海工作的朋友M見面。身處眾多女性羨慕的時尚產業,M不像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當中那些崇尚名牌的OL一般,身上盡是數不清的時尚品牌,但仔細一瞧她的穿著、配件等,卻也是低調又充分展現自我品味。

話說我和M到上海的時間差不多,如今她已是某知名奢侈品代理商的視覺陳列主管,管理三個品牌以及二十多家店。雖然工作職責主要不負責人事,但各地分店的人員流動還是得有所掌握。

言談中M告訴我,最近她手底下的一個小姑娘離職了。

初階人員離職這件事,在中國許多大城市已是司空見慣。這是因為初階人員的機會非常多,常常另一家公司的薪水出得高一些,底下的人員就會輕易的轉職,流動率相當高。

只不過,離職誰都會,但是怎樣和主管開口以及用甚麼理由,就看各自本領了!

繼續閱讀

興趣不是不能當工作 但你的興趣夠「職業」嗎?

文章出處:The News Lens 新聞評論網小人物新聞

Photo Credit: ghisland.com

幾個月前,我的通訊軟體接到了來自台灣的消息,一位久沒見面的朋友M找上了我,對於她的朋友L想要到汽車雜誌謀職,想和我聊聊、聽聽我的意見。

之後眼前出現了一位年約24、25歲上下的年輕人,言談中透露出些許靦腆。當下的我也很好奇,是什麼樣子的動力驅使著這位年輕人,想投入這個讓很多愛車人士稱羨,並且有機會開遍名車的工作——汽車雜誌(網站)編輯。

面對這樣的一個熱血青年,我第一個問題就問L君:「為何想要進這行?」他告訴我:「因為我很喜歡車,而且經常地閱讀汽車雜誌。對於很多廠牌、車型也都如數家珍。」

繼續閱讀

實習生們,快點離開只讓你「打雜」的無良企業吧!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Wikipedia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Wikipedia CC BY SA 2.0

《實習大叔》(The Internship)是我在十一長假當中看的一部電影。劇情在這邊就不多做透露,但是片中所闡述實習生不畏艱難挑戰、堅持自我信念的精神,以及公司對於實習生高度重視的態度,在現今的職場上確實有值得學習之處。

說說自己的經驗吧。在研究所求學階段,我也曾在台灣以及美國的企業擔任過實習生,無論是大公司或是小公司,擔任實習生確實讓我學到不少東西。但相較於其他人的實習經驗,我幸運的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