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電動車產業 台灣的政策腳步是否跟得上世界潮流(上)

文章發表於:華城電機Evalue電動車專業網站

在電動車發展上,區域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北美、歐洲以及亞洲等市場。北美以美國為首,在電動車的發展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雖然歷經了21世紀初傳統車廠的打壓,但在歷經金融海嘯後,北美車市已非同日可語。歐洲則是近年來對於環保以及能源議題的重視,在電動車發展上可說是領先其他地區。而台灣身處亞洲,地理位置也正好位在電動車發展最蓬勃的東亞,北邊有亞洲汽車工業領頭羊的日本以及後起之秀南韓,西邊更有近10年來全力發展電動車的中國大陸,台灣在這一波電動車發展政策面上的腳步似乎還不夠堅定與積極。本文會帶領大家從各地區電動車的發展來探討台灣在電動車的政策制定上能夠精進之處。

繼續閱讀
廣告

回應網友:關於〈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疑問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前言:這還是我第一次為了網友,直接在專欄上回覆。

tesla-powerwall-demand-curve

看到大家對於綠能議題討論得這麼激烈,並引起大家的對於綠能(太陽能)的關注,已然達到我寫文的目的。然而面對諸多不同的聲音,我想在這邊做個補充。

這篇〈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並沒有說太陽能發電可以完全取代核能發電。我在文中已經提到,如果可以將這樣的技術和概念引進台灣,或許我們不用在台灣這樣一個小島上蓋第四座核電廠。

由於太陽能發電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日照,有關日照時數的部分,這邊提供台灣全島平均、台北、台南、日本東京以及德國法蘭克福的年均日照時數供大家參考:台灣全島的日照平均時數為1876小時,台北為1405小時,最多的是台南,2598小時。日本東京1881.4小時。德國法蘭克福1586.1小時。相比較下,台南的日照時數比起上述兩地至少都多了700小時以上。

目前太陽能電板分成以下種類:聚光型太陽光發電系統、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有機或鈣鈦礦太陽電池等。

  1. 聚光型太陽光發電系統需要直射日照,適合建置於沙漠乾燥地區,具備高轉換效率及低溫度係數是其優點,若能配合定日鏡,隨時找到光源,則能產生更有效的應用。
  2. 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約佔市場的85%,技術成熟且能吸收散射光,非常適合台灣。
  3. 有機或鈣鈦礦太陽電池質量輕、可彎曲並具備大面積製造特點,適合做成建材以及一般民生應用。

繼續閱讀

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tesla-powerwall

「讓能源做更有效率的應用。希望美國有朝一日不用再倚靠化石燃料來創造電力。」-特斯拉(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這次不賣車了!改推出家用電力儲存系統Powerwall。馬斯克這次又出了什麼新點子?Powerwall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白天上班出門工作的時候,家中的太陽能板幫你把發電之後的能源儲存在Tesla Powerwall當中。當你需要用電時,再將先前儲存好的能源供給使用。

繼續閱讀

「走都來不及了,你怎麼會想回來?」 因為我們散居世界各地,為的就是這一刻的來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三立新聞網setn.com

三立新聞網標題: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Photo Credit: Changlc CC 0 台北東區

 

紐約、舊金山、矽谷、東京、上海、香港、澳門、胡志明市、新加坡、柏林、法蘭克福、倫敦…以上,我列出了那些有著朋友足跡的城市。

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包含我自己在內,有好多同學朋友已經超過5年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工作過了。對於台灣,慢慢都有種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覺。然而,每當放長假時,當其他台灣的朋友們都在忙著準備出國旅行時,我們放長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回家。

25歲到35歲的十年間,人生當中最輝煌的十年,散居世界各地的我們,努力地賺取不一樣的經驗。

繼續閱讀

伊隆・馬斯克的中國夢! 特斯拉中國行不行?

原文出處:汽車線上情報網 Auto-online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eaa20c8bc0c0a9c812473cb63e5c38ae from inside.com.tw

2014年的第四季對電動車巨擎TESLA來說絕對不是一段好過的日子。先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有可能和BMW合作的公開言論得不到BMW的認同,間接導致了TESLA在納斯達克(NASDAQ)的股價下跌。隨後再遇上特斯拉中國區總裁吳碧瑄離職,而這已經是這家積極搶攻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廠兩年內的第三次高層人事異動,當然頁岩氣革命導致油價下跌這時候也要補上一槍。面對一連串的負面消息,許多人對這家電動車廠未來的發展從一開始的樂觀演變至今,也漸漸露出了疑慮。

TESLA,一家從矽谷發跡的電動車廠,其商業經營模式和傳統汽車有著相當的區別。傳統汽車業相對的保守,在TESLA身上看不到。我想,這和TESLA的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的行事作風有相當大的關係。這位南非裔美籍的矽谷金童,總是有著出其不意的點子和用不完的精力。這樣的特質與矽谷的創新理念可說是天作之合。但這也讓這位「鋼鐵人」在進攻目前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大陸時卻是處處碰壁。

繼續閱讀

人生總該有一次,為自己下一個無法回頭的決定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Olli @ Flickr CC BY ND 2.0

S是我中學時代開始,認識近20年的好友。

最近他到日本留學去了。

為了愛情?為了學業?還是為了尋找未來事業的出路?我想大概都有吧。

其實作為一個好友,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當初我並不相當理解S的決定。畢竟,S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日文基礎。想要從頭開始學習,並且還想要在日本這個相對封閉的就業環境待下來,光想我就已經覺得頭皮發麻,更何況S已經超過30歲,目前正是他往自己的職業生涯衝刺的最好時機。但他卻毅然決然捨棄一切,想要重新試探新的可能性。

或許吧,S想要離開的,是那個從小到大都不曾長時間離開過的家。

繼續閱讀

要死也得死在火星上:當眼前的機會千載難逢,「不務正業」又如何?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01

一年半前的一篇〈親愛的大生,勇敢去取你的人生履吧!,寫一場當時我未趕得及參加的系友座談會。一年半以後,我以網路趨勢作家的身份,連同Vista Cheng回到了母校輔仁大學英文系參加了一場名為「改變未來」的座談會。

改變未來?這聽起來好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但我卻想要以此為主題,鼓勵還在校的學弟妹們,勇於做夢,勇於改變未來。

繼續閱讀

有事嗎?為什麼兩個男人吃一份餐也會被歧視

文章出處:The News Lens 新聞評論網

Photo Credit:  Sasha Kargaltsev  CC BY 2.0
Photo Credit: Sasha Kargaltsev CC BY 2.0

總是從別人口中聽到不一樣的故事,這次就讓我來說一個親身體驗吧。

或 許是因為大學時期就讀學風開放的外語學院,在我就讀的系所似乎不太存在所謂的歧視問題。你可以自由的喜歡一個人,無論你喜歡的是男生或是女生;你可以自由 的信仰宗教,不會有人因為你是佛教徒、道教徒、天主教徒或是基督教徒,而對你有不同的觀感。對我而言,只要不損及他人利益,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

而下面這個故事,就發生在看似自由開放的美國。

繼續閱讀

感受不到金融海嘯的可怕?因為你不住在美國

原文出處: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hoto Credit: ghisland.com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在上海相聚,言談中聊到她和我一樣,20多歲便到過許多國家旅行,但是真正融入當地生活,卻是在美國、日本念書工作的那幾年。

當晚我們的話題聊到日本「失落的20年」,2007年我到日本旅行的時候,我並沒有真正的感受到那股所謂「失落的20年」氣氛。

在 我的印象中,日本是一個亞洲經濟大國。舉凡汽車、電子、金融等行業,在亞洲都是數一數二。同時它也是亞洲第一個進入已開發行列的國家。2007年之前,我 已經到過日本3次,最北去過北海道,最南也到過琉球。只不過這一切,都僅僅是從前的課本知識和旅遊所帶給我的「日本印象」。

繼續閱讀

「台灣如何成了人人口中的鬼島?」 四個年輕人的茶餘飯後


上個周末,我和三位分別來自美國、新加坡、台灣的朋友一同晚餐。幾個分別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討論著為何今天我們相聚的地點是上海而不是在台北? 討論著為何創新和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概念無法深植進台灣的企業?當然更多的討論是為何台灣人才大量外流,台灣為何淪為大家口中的鬼島?

話題一開始,我們之中來自美國的朋友問我,為何來到上海?難道台灣不好嗎?

我不太清楚目前和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年輕一代是怎麼看待上海這個城市,但單就我身邊的許多朋友而言,台灣許多6、7年級生紛紛視上海為一個極具潛力的就業市場,上海成為了他們開闊眼界國際城市。這邊不缺的是外國企業和外國人才,許多外國企業因為相中這邊的市場潛力,紛紛來到上海設立辦公室。我告訴我的美國朋友,其實早在10幾年前,當台灣還在積極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時候,許多國外大型企業紛紛想到台灣設廠、設辦。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當時候想要設廠在台灣中部的拜爾以及建立娛樂版圖的迪士尼。

但是為何這些企業後來都沒在台灣設廠設辦,反而移師至中國大陸了?問題就出在台灣擁有一群打著「民意」神聖旗幟的民意代表(或稱政客),利用種種因素(諸如環保、本地勞工權益等)阻擋外國企業來到台灣(其實說穿了就是想從中取得利益)。這樣三番兩次的阻攔,漸漸外國企業就對台灣的投資環境失去了信心,台灣因此也陷入了越來越封閉的情況。我們口中所謂的民意,早已成為政客為了獲取自身利益的最佳武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