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炫耀「我比你潮」,請給我一個花12萬8買Gogoro的理由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gogoro.com

Photo credit: gogoro.com

這幾天台灣產業界最熱的話題,莫過於有王雪紅和尹衍樑投資的Gogoro Smartscooter電動機車以12萬8售價上市的消息。

身為產業界的一份子,不關注這樣熱的話題實在說不過去。但是這幾天大家看的消息有點多,老調重彈實在沒有意思。讓我們來從不一樣的觀點,來看看Gogoro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作為世界上密度第一的機車市場,Gogoro這一步走的算是險棋。你可以說台灣和歐美市場比起來相對較不成熟,但是對於機車這檔事,情況恰好相反。要在這樣成熟的機車市場推出相對高單價的產品,就要有準備被噓到爆的心臟。怎麼說呢?

先看看台灣主要的機車消費族群:台灣做為全世界機車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00人有67輛機車),幾乎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有機車。讓我們仔細瞧瞧,目前台灣機車市場最普遍為人接受的就是125cc機車,這樣的機車多半售價落在5萬到9萬台幣之間(貴一點的會接近10萬,Vespa等高檔scooter不在此列)。然後再看看目前台灣的月收入薪資所得水準,約落在3.5萬台幣左右。這樣的薪資水平,買一部通勤用的機車,勒緊褲腰帶半年應該就有了。

但是如果用這樣的計算方式要買Gogoro Smartscooter呢?我得先餓肚子半年(因為還有水電房租手機費等著我繳),然後再分期7,500繳12個月。爽一年免費換電之後,隨後每個月要再繳899元電池月租費。

繼續閱讀

廣告

如果你有熱情,新創公司等著你

文章刊載於: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TeSA

KleenSpeed EV-X11

從我加入新創公司的那一天起,我就開始在負債。

如果不是熱情,我想我很難在錢少、事多、離家遠的新創公司上班。這是我在美國加入新創公司那兩年的真實情況。

和現今蓬勃發展的新創電商不同,那時的我,加入的是一家當時候名不見經傳的電動車系統公司。和所有的新創公司一樣,技術本位的公司在草創初期,組成人員出奇的簡單:老闆、首席技術長、工程師外加一個設計師,再來就是我。

在草創初期的新創公司,因為人事簡單,常常我們都會面臨一人多工的狀況。還記得和公司創辦人(也就是老闆)見面之初,我只是個不顧一切想求得實習機會的研究生,憑藉著心中對汽車以及電動車的熱愛,一股腦的加入這個當時候不到5人的公司。那天老闆問我可以為他的公司做些什麼?我當下只告訴他:「我可以幫你公司做行銷,無論網站的建構或是社群網路的經營,還有媒體關係,我都可以幫到你。」

然後,我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公司的市場媒體負責人。

在新創公司,不會有人下指令給你,你得要自己找事情做。不用怕沒有舞台,因為舞台得要靠你自己搭建。至於這個舞台可以有多大,那就全憑你的本事了。

繼續閱讀

「走都來不及了,你怎麼會想回來?」 因為我們散居世界各地,為的就是這一刻的來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三立新聞網setn.com

三立新聞網標題: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Photo Credit: Changlc CC 0 台北東區

紐約、舊金山、矽谷、東京、上海、香港、澳門、胡志明市、新加坡、柏林、法蘭克福、倫敦…以上,我列出了那些有著朋友足跡的城市。

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包含我自己在內,有好多同學朋友已經超過5年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工作過了。對於台灣,慢慢都有種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覺。然而,每當放長假時,當其他台灣的朋友們都在忙著準備出國旅行時,我們放長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回家。

25歲到35歲的十年間,人生當中最輝煌的十年,散居世界各地的我們,努力地賺取不一樣的經驗。

繼續閱讀

伊隆・馬斯克的中國夢! 特斯拉中國行不行?

原文出處:汽車線上情報網 Auto-online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eaa20c8bc0c0a9c812473cb63e5c38ae from inside.com.tw

2014年的第四季對電動車巨擎TESLA來說絕對不是一段好過的日子。先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有可能和BMW合作的公開言論得不到BMW的認同,間接導致了TESLA在納斯達克(NASDAQ)的股價下跌。隨後再遇上特斯拉中國區總裁吳碧瑄離職,而這已經是這家積極搶攻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廠兩年內的第三次高層人事異動,當然頁岩氣革命導致油價下跌這時候也要補上一槍。面對一連串的負面消息,許多人對這家電動車廠未來的發展從一開始的樂觀演變至今,也漸漸露出了疑慮。

TESLA,一家從矽谷發跡的電動車廠,其商業經營模式和傳統汽車有著相當的區別。傳統汽車業相對的保守,在TESLA身上看不到。我想,這和TESLA的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的行事作風有相當大的關係。這位南非裔美籍的矽谷金童,總是有著出其不意的點子和用不完的精力。這樣的特質與矽谷的創新理念可說是天作之合。但這也讓這位「鋼鐵人」在進攻目前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大陸時卻是處處碰壁。

繼續閱讀

要死也得死在火星上:當眼前的機會千載難逢,「不務正業」又如何?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01

一年半前的一篇〈親愛的大生,勇敢去取你的人生履吧!,寫一場當時我未趕得及參加的系友座談會。一年半以後,我以網路趨勢作家的身份,連同Vista Cheng回到了母校輔仁大學英文系參加了一場名為「改變未來」的座談會。

改變未來?這聽起來好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但我卻想要以此為主題,鼓勵還在校的學弟妹們,勇於做夢,勇於改變未來。

繼續閱讀

我們想帶著創意和夢想回家,但台灣軟體園區還在看房價商機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CC BY SA 2.0

 

前些天接到父親從台灣的來電,說到:「家附近的軟體園區已經開始招商,要不要考慮回台灣發展?」

從2008年離開台灣,我已有6年沒有回台灣長住過。我的職業生涯大部份時間都是在美國以及上海。然而回家這個念頭,還是會時不時地湧上心頭。

關於回台灣發展這個選項,也是在外工作多年的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什麼時候,台灣能重視以創新為基礎,不再只是著重於代工以及傳統製造產業,可以為年輕的一代提供一個願景,一個讓我們實現夢想的環境。

曾在矽谷工作,我也曾見識、感受到源源不絕的活力,縱使是最艱難的2008、2009年,新創公司還是不斷的產生。許多人拿著自己的idea以及business plan不斷地兜售,在一次又一次的presentation當中,尋求天使基金的投入。雖然新創公司當中,成功的機率僅僅是20~30%,但還是不乏前仆後繼的實業家,爭相投入尋找機會。而且這些新創產業的實業家們,許多都是在才華洋溢的年輕人。

還記得馬雲在2010年時參加「中國綠色公司年會」的演講中提到:「 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我們問題就大了,他們不相信年輕人比他們更會創新,其實他們應該是盡全力去努力幫助年輕人去創新,建個平台扶持他們創新、幫助他們創新。」

繼續閱讀

Tesla中國大陸正式上路還要在地生產,台灣電動車優勢又被削弱

原文出處: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小人物新聞Unbiggie

就在台灣反對核四運動如火如荼展開,同時也適逢北京車展期間,美國電動車品牌Tesla已於上週完成北京、上海交車儀式。Tesla執行長Elon Musk也親自到場,將新車鑰匙交付給車主。同時也在交車儀式上展示了Tesla特有的超級充電站。未來將進一步於北京、上海建構超級充電站網路,中國大陸的Tesla車主將可以免費於Tesla超級充電站進行快速充電。

說到Tesla進入中國大陸,其實是一波三折。先是「特斯拉」這個名稱已經先被廣州的占寶生搶先註冊,同時又遇上註冊流程太慢等問題;前些日子還有下了訂金的車主們因為Tesla未能如期交車,鬧上法庭告Tesla詐欺;話雖如此,當Elon Musk承諾未來3至4年Tesla將會在中國大陸生產的話題開啓之後,一切的風波似乎被這位來自矽谷的連續創業家給弭平。

Tesla即將在中國生產?沒錯!這就是Elon Musk打的如意算盤,因為如果在中國大陸生產Tesla電動車,將可有25%的進口稅減免,如此一來Telsa便可進一步地降低車價。

繼續閱讀

回台面試經驗談:台灣的公司只想找便宜的人才

原文出處: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hoto Credit:  Dell Inc.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ell Inc. CC BY 2.0

網路上常有人問我:「有空寫這些文章,為何不試著回台灣發展?」

但當我嘗試著給自己一個理由回台灣貢獻自己的專業,得到的卻是以下的結果:

就在今年的十一假期(大陸這邊稱之為黃金周,也就是中國大陸國慶假期,通常有多達7天),我回台灣渡假,同時也抽空去了一家台灣新創公司參觀、面談。

其實早在幾個月之前,這間公司的高階HR就已經和我有初步的接洽,主要是對我在美國的經歷感興趣,同時想請我到公司參觀和聊聊。

既然是對我的專業經歷有興趣,我當然也願意給自己和對方一次機會。畢竟台灣是家,如果有好的機會當然想回家。

繼續閱讀

搞新創!你夠有種嗎?

矽谷(Silicon Valley),一個夢想的承載地,也是美國多數新創公司發源地。

這邊匯集了幾乎所有你可以講得出名字的網路、科技新興產業,包含Facebook、YouTube、Google以及Apple。就連目前在車壇上 最夯的電動車,在矽谷你也可以看到Tesla Motors。這些新創產業公司,成立的時間幾乎都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從極小的資本額和極少的人力開始,當被創投公司相中,有了天使投資者或種子基 金投入之後便快速成長,走向上市公司一途,在納斯達克(NASDAQ)占有一席之地。

何其有幸,筆者在矽谷參與了這場新創產業運動。在美期間,我曾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位在矽谷山景城的一家電動車系統公司。雖然公司手中握有電動車核心技術, 但當時這還是一家僅有不到10人研發團隊的電動車系統公司,這等型態儼然就是典型的新創公司。就像Facebook創立之初一樣,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 生甚麼事。

【海外特別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本營—舊金山灣區/矽谷

電動車大未來

自TESLA Roadster 於2008上市以來,電動車在美國似乎有了日漸蓬勃的跡象。其實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GM就曾發展EV1電動車,當時候先進的概念可說是轟動一時,並且還在1999年生產了二代車款,藉著特殊的租賃方案,讓住在加州、亞歷桑那州和少部份喬治亞州的居民體驗了不用進加油站的生活。不過因為當時通用汽車認為這樣一個大量生產電動車以及特殊的租賃方案接觸的市場過小且無法讓集團真正的獲利,因此便在2002 年不顧電動車狂熱分子以及綠能環保團體的抗爭,硬是終止了這項研究以及租賃計畫。

位在舊金山市區停車場內的電動車專用停車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