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都來不及了,你怎麼會想回來?」 因為我們散居世界各地,為的就是這一刻的來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三立新聞網setn.com

三立新聞網標題: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Photo Credit: Changlc CC 0 台北東區

紐約、舊金山、矽谷、東京、上海、香港、澳門、胡志明市、新加坡、柏林、法蘭克福、倫敦…以上,我列出了那些有著朋友足跡的城市。

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包含我自己在內,有好多同學朋友已經超過5年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工作過了。對於台灣,慢慢都有種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覺。然而,每當放長假時,當其他台灣的朋友們都在忙著準備出國旅行時,我們放長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回家。

25歲到35歲的十年間,人生當中最輝煌的十年,散居世界各地的我們,努力地賺取不一樣的經驗。

繼續閱讀

廣告

想要成為最好,就得承擔最痛:拒當台勞,成為全球菁英的6大關鍵能力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Anthony Quintano  CC BY 2.0

Photo Credit: Anthony Quintano CC BY 2.0

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機構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經濟學人信息社),3月4日在上海發布《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稱,物價上漲和貨幣升值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而中國主要城市的生活成本也在日益增加。

這次的報告,以紐約當作基準,其生活成本分數為100分。其餘參與評比的城市,分數越高表示生活成本越高,例如:新加坡為130、香港為113,而上海則為101。

你沒看錯,上海的生活成本正式超越紐約!雖然僅僅是一個百分比…

而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的10個城市分別為:新加坡(130)、法國巴黎(129)、挪威奧斯陸(128)、瑞士蘇黎世(125)、澳洲雪梨(120)、委內瑞拉卡拉卡斯(118)、瑞士日內瓦(118)、澳洲墨爾本(118)、日本東京(118)以及丹麥的哥本哈根(117)。 

以上這些排名前10的城市,在某些定義上而言,可稱之為「全球城市」。

繼續閱讀

面臨「世代戰爭」台灣年輕人該怎麼選擇?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Jesse CC BY 2.0
Photo Credit: Jesse CC BY 2.0

上個週末,我和一位認識10多年的朋友H一起共進早午餐。這位在我大學時期就已經認識的朋友長我5、6歲,但是我從不覺得他有大我這麼多,因為我們就像好朋友一般無所不聊。

2012年我來到上海,聽其他朋友說,H也來到了上海。但當時候的他極為忙碌,所以當下並沒有機會見到面。直到最近,我們才又熟稔起來。目前的他,擔任某大企業的銷售總監。

當天的早午餐相聚,我們聊了很多。言談當中他不經意地問我:「你真的那麼想回台灣生活啊?」

聽到這兒,我笑著回答H:「台灣生活起來真的很舒服,很可惜就現況來說它不適合職業發展。但如果要生養小孩,我也不認為中國大陸是個合適的地方。」

繼續閱讀

薪資到底要多低才合理?

台灣的低薪風暴持續發酵:三重公司徵超人助理,倉管+美編+網管+會計=試用期20K;懂程式會美編的台新金職位只值21K;軟體工程師職缺驚現月薪19K等新聞。

d239567

台灣職場現況竟已到了如此的地步!依稀記得當年初入社會時的起薪,那時我一位沒有全職工作經驗、剛退伍的大學同學,試用期都還可以領到26,000元!更不用說試用期過後將近30K的薪資。

20K請超人助理,要會倉管、美編、網管外加會計,如果這麼多技能都會了,應該已經自己開公司了吧!而懂程式會美編,台新金也只願意給21K,那我想19K的那個什麼半導體就甭提了!台灣產業轉型喊很久了,但是許多企業還是用傳統製造業思維,利用壓低員工薪資來降低成本,卻不思考應該如何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服務來獲利。當然,除了企業不思改進之外,政府的政策更是不知道要把台灣帶到哪一個方向?!

看看其他國家的例子。當大家厭倦了老是拿台灣和南韓或是大陸城市相比的時候,亞洲有一個國家正依靠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搭配吸引外國人才的政策崛起,那就是新加坡。 繼續閱讀

「台灣如何成了人人口中的鬼島?」 四個年輕人的茶餘飯後


上個周末,我和三位分別來自美國、新加坡、台灣的朋友一同晚餐。幾個分別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討論著為何今天我們相聚的地點是上海而不是在台北? 討論著為何創新和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概念無法深植進台灣的企業?當然更多的討論是為何台灣人才大量外流,台灣為何淪為大家口中的鬼島?

話題一開始,我們之中來自美國的朋友問我,為何來到上海?難道台灣不好嗎?

我不太清楚目前和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年輕一代是怎麼看待上海這個城市,但單就我身邊的許多朋友而言,台灣許多6、7年級生紛紛視上海為一個極具潛力的就業市場,上海成為了他們開闊眼界國際城市。這邊不缺的是外國企業和外國人才,許多外國企業因為相中這邊的市場潛力,紛紛來到上海設立辦公室。我告訴我的美國朋友,其實早在10幾年前,當台灣還在積極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時候,許多國外大型企業紛紛想到台灣設廠、設辦。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當時候想要設廠在台灣中部的拜爾以及建立娛樂版圖的迪士尼。

但是為何這些企業後來都沒在台灣設廠設辦,反而移師至中國大陸了?問題就出在台灣擁有一群打著「民意」神聖旗幟的民意代表(或稱政客),利用種種因素(諸如環保、本地勞工權益等)阻擋外國企業來到台灣(其實說穿了就是想從中取得利益)。這樣三番兩次的阻攔,漸漸外國企業就對台灣的投資環境失去了信心,台灣因此也陷入了越來越封閉的情況。我們口中所謂的民意,早已成為政客為了獲取自身利益的最佳武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