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創業!但你考慮過你適合創業嗎?

文章刊載於: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TeSA

562b8480829ab

Photo credit: Pixabay

眼下,臺灣許多年輕人奮力地尋找出路,原因無他,因為盤踞不去的低薪風暴。於是,許多人都踏上了創業一途。

想要創業,有點子固然重要,但是你曾考慮過市場現況、自己本身的個人特質、人脈資源以及是否真正了解整個產業?

其實,創業是需要做很多功課。而我認為,首要功課就是先檢視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創業這條路。因為確實牽涉到你所創辦企業,能否長久經營,並且確實獲利。畢竟,開門做生意就是要賺錢的,不是嗎?

很多人在創業之初,都是一頭熱地投入自己的心血。這當中不管是人力物力,往往事後回想起來都還有些心有餘悸。沒錯!創業需要熱情,但是也需要審慎地評估,同時更要避免在一頭熱的時候做下錯誤的決定。當然,最怕的還有一種:「既然大家都在創業,那麼我也來創業好了!」的盲目跟風。

依稀記得創新工場的創辦人李開復先生說過,如果是沒有太多經驗的年輕人,想要進入新創產業,並不一定要自己創業,可以先從加入一個體質優良新創團隊開始。在一個新創團隊當中,可以學到的東西以及觀念,往往可以幫助日後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少走很多冤枉路。同時也可以藉此檢視自己究竟是不是和創業。
那麼,究竟什麼樣子的人適合自己創業呢?

繼續閱讀

廣告

從年過七旬的創業家看不同年齡層所擁有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文章刊載於: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


最近,我又把馬雲說過的那句:「我說臺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拿出來複習。這句話是馬雲2010年時到臺灣時所見的景象,此話在當時造成了相當大的迴響

不過,當我最近再把這句話拿出來玩味、咀嚼時,發現出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這些人的年紀,而是在這些人的想法。七八十歲的人難道真的就不能創新嗎?還是說該用什麼樣的模式來創新呢?

這邊我想提出一個觀點:不同的年齡層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那是2010年的夏天,我到美國的第三個夏天。這個夏天,我遇到了一個可能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經驗,那就是加入一個由一位七十歲「老人家」Timothy Collins所創立的新創團隊。

繼續閱讀

回台面試經驗談:台灣的公司只想找便宜的人才

原文出處: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hoto Credit:  Dell Inc.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ell Inc. CC BY 2.0

網路上常有人問我:「有空寫這些文章,為何不試著回台灣發展?」

但當我嘗試著給自己一個理由回台灣貢獻自己的專業,得到的卻是以下的結果:

就在今年的十一假期(大陸這邊稱之為黃金周,也就是中國大陸國慶假期,通常有多達7天),我回台灣渡假,同時也抽空去了一家台灣新創公司參觀、面談。

其實早在幾個月之前,這間公司的高階HR就已經和我有初步的接洽,主要是對我在美國的經歷感興趣,同時想請我到公司參觀和聊聊。

既然是對我的專業經歷有興趣,我當然也願意給自己和對方一次機會。畢竟台灣是家,如果有好的機會當然想回家。

繼續閱讀

搞新創!你夠有種嗎?

矽谷(Silicon Valley),一個夢想的承載地,也是美國多數新創公司發源地。

這邊匯集了幾乎所有你可以講得出名字的網路、科技新興產業,包含Facebook、YouTube、Google以及Apple。就連目前在車壇上 最夯的電動車,在矽谷你也可以看到Tesla Motors。這些新創產業公司,成立的時間幾乎都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從極小的資本額和極少的人力開始,當被創投公司相中,有了天使投資者或種子基 金投入之後便快速成長,走向上市公司一途,在納斯達克(NASDAQ)占有一席之地。

何其有幸,筆者在矽谷參與了這場新創產業運動。在美期間,我曾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位在矽谷山景城的一家電動車系統公司。雖然公司手中握有電動車核心技術, 但當時這還是一家僅有不到10人研發團隊的電動車系統公司,這等型態儼然就是典型的新創公司。就像Facebook創立之初一樣,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 生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