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新返鄉、房價失衡、有錢判生沒錢該死⋯⋯年輕人你還有什麼理由對政治冷感?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我很不喜歡談論政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台灣因為兩黨惡鬥空轉了近20年,「政治力消耗經濟力」這句話在15年前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這樣一搞,讓我們這些七、八年級生幾乎個個都得了「政治冷感」。若不是這兩年的凱道挺洪仲丘、太陽花學運,我想大概不會有人在乎我們這群年輕人到底在想甚麼吧。

繼續閱讀

廣告

我們要年輕人有國際觀,但又對有國際經驗的年輕人說:「你的國際經驗在台灣沒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taipei-101-828798_640

今年七月,我從上海搬回台灣。

在這期間,許多人問我:「在上海發展得好好的,怎會想要回台灣?」

坦白說,從2008年到美國唸書、工作,2012年到上海發展,這一路下來,我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過了。這一個決定可以說相當冒險。因為明知道台灣經濟不景氣(其實全球的主要市場,包含歐洲、北美都處在不景氣的情況),還要返台發展?除非你像我腦袋進水,不然回到台灣首要面對的,就是「低薪風暴」。

低薪,到底有多低?和我接觸的獵人頭(高階人力顧問)告訴我:「你在上海的薪資砍一半在台灣都嫌高!」

繼續閱讀

30歲不到要價年薪200萬元!「敢的整碗端」儼然成為中國年輕人的職場文化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轉眼間在上海工作已有三年多,每每有從台灣來的朋友,縱使我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不免俗的還是要盡地主之誼。當然,席間聊聊彼此的近況是在所難免。

最近,一位我在大學時期的學妹L被輪調至上海兩個月。一時間驚覺,原來我們已有近十年未見過面,於是便利用週末和她來個早午餐約會。見面之前,想起大學時期的她那副天真帶點傻氣的樣子,不知是否依舊?

見面的當天,眼前的L已不再是大學時的那個有點天真又有點傻氣的小妮子。10年不見,她已是一個精明幹練的職業女性。俐落的裝扮外加稍嫌快的說話語速,我真的有些懷疑在我面前的她和十年前是不是同一個人。原來,經過殘酷職場的歷練,同一個人十年前後可以是這麼不同。

嘬一口咖啡,我們先是聊聊彼此在十年間的經歷。L說道目前的這份工作,是她自大學畢業以來的第三份工作。和先前的金融業不同,現在這份諮詢顧問行業讓她經常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當然,因為行業別的不同,有時也會經歷一些「震撼教育」。

繼續閱讀

面對重責大任 年輕人你敢不敢擔起來?

文章刊載於:三立新聞網www.setn.com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標題:

比起「專業」,你是否更相信「經驗」?但如果你相信未來,你就要相信年輕人

葉芝邑(右下)在網路上爆紅。(圖/翻攝自葉芝邑臉書)

22歲的葉芝邑,去年才剛從大學畢業的女生,在柯文哲競選台北市長期間,透過青年海選計畫脫穎而出,這位初生之犢之後便擔任柯文哲的競選助理。在競選期間,當柯文哲出現失言危機時,葉芝邑便會不時地戳柯P的肩膀、提醒著這位當時正在角逐台北市長的候選人注意言行。年僅22歲,她也被稱為最年輕的新聞幕僚。

28歲的卓冠廷,以不到30歲的年紀當上台中市新聞局長。若從畢業、當兵後開始算起,這位出社會不到5年的年輕人,在歷經過廣告公司AE、報社記者、國會助理數年的歷練之後,成為了台中市長林佳龍小內閣中新聞局長人選。「這是個翻轉的新世代,也是翻轉的新時代。」一句出現在台中市政府首長簡介的話,似乎訴說著年輕世代即將創造一個不一樣的風景。

繼續閱讀

「大陸和台灣的真實差距」太荒謬,看完還真的哭了!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三立新聞網

那篇差一點就要被我遺忘的文章,在我看到徐嶔煌的〈打臉國民黨打到崩盤!看年輕世代寫下「四個第一」〉之後,又重新回到我的腦海中。

先說說徐嶔煌這篇文章好了,個人認為這篇文章點出了年輕世代(20-40歲)超脫藍綠的思維模式。對於政治向來冷漠的年輕世代,終於體認到如果不參與政治,那就等著讓別人來主導未來,所以才會有先前的聲援洪仲丘、太陽花等運動。

同時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在這次的選舉中呈現了翻轉的局面,意即傳統媒體的式微和慢速,敵不過猶如病毒式傳播且即時的網路媒體。誰能夠更快的回應網路議題,甚至是重視網路上的意見,並且加以運作和整合,誰就能獲得年輕世代的支持。

文章中也說,這個20-40歲的族群高達650萬人。當這650萬人的權益深深受到了打擊,不得不站出來為自己的未來發聲的時候,那些不重視這個族群的人就真的要倒大楣了。看看這次選舉的結果,以往藍營認為小輸的局面成了大輸,大贏成了小贏,還有人敢說這650萬人的意見他們看不上眼嗎?

同時,這次選舉也說明了一件事,就是許多年輕世代對於現階段政府的不信任。一樣擺脫不掉的22K、油電雙漲薪水不漲、向財團傾斜的政策、居住正義、黑心食品、餿水油等事件,明顯地看出政府儼然無法為人民監督、保障權益。除此之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從有能力繳稅的年輕世代剝削。此時的年輕世代,只希望用選票來表達心中的不快。

而那篇在我腦海中的文章又是什麼呢?

幾週前,一位曾一起工作的陸籍同事,在微信上傳來了一篇名為〈大陸和台灣的真實差距,看完哭了!〉的文章。他問我:「這篇文章上面說的都是真的嗎?需要你驗證一下!」

說起這篇文章,我看完之後真的「哭了!」哭的是他寫的台灣好像跟我認得的不太一樣,似乎把台灣描述成了天堂一般。這文章的開頭寫著:

「台灣人民的生活是非常富裕的,人均年收入在3萬美元左右,相當於大陸的15倍。世界90%的筆記本(筆記型電腦),是台灣企業生產的、20%的石油生產被台灣控制。在中國大陸,台灣的旺旺、康師傅、統一等,都是所在行業的領軍企業。」

光看完這一段,我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原來台灣人的生活在大陸人心中是這樣的啊!心想這肯定不是台灣人寫的。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繼續閱讀

開玩笑的吧!大學畢業22K哪能負擔得起這種「小確幸」?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Jessie.yang  CC BY 2.0 那部鬧得沸沸揚揚的疑似連勝文競選「小確幸」微電影,最近成了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不到2分鐘的影片描述了年輕女子在大台北地區的一日生活。只是這樣的縮影,真的是那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負擔得起的生活嗎 我說製作這部影片的人或許是立意良好,打算把台北塑造成一個適合生活的慢活城市。尤其是那張不離手的悠遊卡(影片最後說了這是「勝文」的努力,雖然連勝文競選團隊已經否認影片出自他們之手),只要一卡在手,大台北地區便利生活便掌握在手中。 那為什麼這部影片會遭受大家的吐槽且不以為然? 將時間拉回到一年多以前,一篇在商業周刊上曾引起廣泛討論的文章:22K吃不起的三寶飯  。文章中提到一個勤奮工作的年輕人,領著23K(比22K好一點點),中午用餐時間站在燒臘店門口,卻因為要省錢,只能買一碗貢丸米粉湯……當然這樣的故事也吸引了新聞談話節目的眼珠,同時也引起了許多話題。 繼續閱讀

我們想帶著創意和夢想回家,但台灣軟體園區還在看房價商機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CC BY SA 2.0

 

前些天接到父親從台灣的來電,說到:「家附近的軟體園區已經開始招商,要不要考慮回台灣發展?」

從2008年離開台灣,我已有6年沒有回台灣長住過。我的職業生涯大部份時間都是在美國以及上海。然而回家這個念頭,還是會時不時地湧上心頭。

關於回台灣發展這個選項,也是在外工作多年的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什麼時候,台灣能重視以創新為基礎,不再只是著重於代工以及傳統製造產業,可以為年輕的一代提供一個願景,一個讓我們實現夢想的環境。

曾在矽谷工作,我也曾見識、感受到源源不絕的活力,縱使是最艱難的2008、2009年,新創公司還是不斷的產生。許多人拿著自己的idea以及business plan不斷地兜售,在一次又一次的presentation當中,尋求天使基金的投入。雖然新創公司當中,成功的機率僅僅是20~30%,但還是不乏前仆後繼的實業家,爭相投入尋找機會。而且這些新創產業的實業家們,許多都是在才華洋溢的年輕人。

還記得馬雲在2010年時參加「中國綠色公司年會」的演講中提到:「 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我們問題就大了,他們不相信年輕人比他們更會創新,其實他們應該是盡全力去努力幫助年輕人去創新,建個平台扶持他們創新、幫助他們創新。」

繼續閱讀

想要成為最好,就得承擔最痛:拒當台勞,成為全球菁英的6大關鍵能力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Anthony Quintano  CC BY 2.0

Photo Credit: Anthony Quintano CC BY 2.0

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機構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經濟學人信息社),3月4日在上海發布《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稱,物價上漲和貨幣升值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而中國主要城市的生活成本也在日益增加。

這次的報告,以紐約當作基準,其生活成本分數為100分。其餘參與評比的城市,分數越高表示生活成本越高,例如:新加坡為130、香港為113,而上海則為101。

你沒看錯,上海的生活成本正式超越紐約!雖然僅僅是一個百分比…

而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的10個城市分別為:新加坡(130)、法國巴黎(129)、挪威奧斯陸(128)、瑞士蘇黎世(125)、澳洲雪梨(120)、委內瑞拉卡拉卡斯(118)、瑞士日內瓦(118)、澳洲墨爾本(118)、日本東京(118)以及丹麥的哥本哈根(117)。 

以上這些排名前10的城市,在某些定義上而言,可稱之為「全球城市」。

繼續閱讀

人生的申論題:重點不在於你做的決定對或錯,而是做與不做

原文出處: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小人物新聞
Photo Credit: Derek Harper CC BY SA 2.0

是非題、選擇題、多選題…我想這些都是受台灣教育長大的小孩不陌生的幾個題型。然而,除了這樣的題目之外,念大學之後的申論題,我們總是答得不如那些有「標準答案」的題目來得出色。

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的生命當中並不是這樣的非黑即白。

前幾天,一個年輕女孩問了我幾個問題。她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後,再看看自己過去所受的教育,她對於自己未來想要走的路感到恐慌。

因為,她不曉得接下來的她會變得如何?也不知道下過的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

「對錯真的重要嗎?」這是我丟給她的其中一個問題。

繼續閱讀

面臨「世代戰爭」台灣年輕人該怎麼選擇?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Jesse CC BY 2.0
Photo Credit: Jesse CC BY 2.0

上個週末,我和一位認識10多年的朋友H一起共進早午餐。這位在我大學時期就已經認識的朋友長我5、6歲,但是我從不覺得他有大我這麼多,因為我們就像好朋友一般無所不聊。

2012年我來到上海,聽其他朋友說,H也來到了上海。但當時候的他極為忙碌,所以當下並沒有機會見到面。直到最近,我們才又熟稔起來。目前的他,擔任某大企業的銷售總監。

當天的早午餐相聚,我們聊了很多。言談當中他不經意地問我:「你真的那麼想回台灣生活啊?」

聽到這兒,我笑著回答H:「台灣生活起來真的很舒服,很可惜就現況來說它不適合職業發展。但如果要生養小孩,我也不認為中國大陸是個合適的地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