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年輕人有國際觀,但又對有國際經驗的年輕人說:「你的國際經驗在台灣沒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taipei-101-828798_640

今年七月,我從上海搬回台灣。

在這期間,許多人問我:「在上海發展得好好的,怎會想要回台灣?」

坦白說,從2008年到美國唸書、工作,2012年到上海發展,這一路下來,我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過了。這一個決定可以說相當冒險。因為明知道台灣經濟不景氣(其實全球的主要市場,包含歐洲、北美都處在不景氣的情況),還要返台發展?除非你像我腦袋進水,不然回到台灣首要面對的,就是「低薪風暴」。

低薪,到底有多低?和我接觸的獵人頭(高階人力顧問)告訴我:「你在上海的薪資砍一半在台灣都嫌高!」

繼續閱讀

廣告

人生總該有一次,為自己下一個無法回頭的決定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Olli @ Flickr CC BY ND 2.0

S是我中學時代開始,認識近20年的好友。

最近他到日本留學去了。

為了愛情?為了學業?還是為了尋找未來事業的出路?我想大概都有吧。

其實作為一個好友,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當初我並不相當理解S的決定。畢竟,S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日文基礎。想要從頭開始學習,並且還想要在日本這個相對封閉的就業環境待下來,光想我就已經覺得頭皮發麻,更何況S已經超過30歲,目前正是他往自己的職業生涯衝刺的最好時機。但他卻毅然決然捨棄一切,想要重新試探新的可能性。

或許吧,S想要離開的,是那個從小到大都不曾長時間離開過的家。

繼續閱讀

追求興趣或堅持專業?30多歲的你,當下的每一個抉擇都是關鍵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時間:8月的某個周日下午
地點:上海浦東某飯店大廳酒吧

周日的早晨空閒你都在幹嘛?賴床、和朋友吃頓早午餐、還是獨自一人享受悠閒時光?30多歲的我,選擇了和同樣是30多歲的朋友一同度過,一起談論彼此未來職涯發展。

那天,我到了平常運動的健身房,正當在跑步機上暢汗淋漓的時候,突然手機通訊軟體出現了來自J的訊息:「In town now. Would like to have a chat with you? Consult another offer.」

J是我大學同窗。這傢伙能力挺強,年紀30歲不到就已經在金融保險業界領著破百的年薪。之後轉戰快銷品等產業幹起銷售。兩年前放棄高薪,前往英國攻讀管理碩士,回國後也順利的找到工作。

這天J來找我,手上有兩個來自上海的機會,正躊躇著該如何下決定。然而他想到了我,這個已經在上海打滾了兩年多的大學同學。

繼續閱讀

面臨「世代戰爭」台灣年輕人該怎麼選擇?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Jesse CC BY 2.0
Photo Credit: Jesse CC BY 2.0

上個週末,我和一位認識10多年的朋友H一起共進早午餐。這位在我大學時期就已經認識的朋友長我5、6歲,但是我從不覺得他有大我這麼多,因為我們就像好朋友一般無所不聊。

2012年我來到上海,聽其他朋友說,H也來到了上海。但當時候的他極為忙碌,所以當下並沒有機會見到面。直到最近,我們才又熟稔起來。目前的他,擔任某大企業的銷售總監。

當天的早午餐相聚,我們聊了很多。言談當中他不經意地問我:「你真的那麼想回台灣生活啊?」

聽到這兒,我笑著回答H:「台灣生活起來真的很舒服,很可惜就現況來說它不適合職業發展。但如果要生養小孩,我也不認為中國大陸是個合適的地方。」

繼續閱讀

不敢遠離你的舒適圈,就別抱怨低薪、老闆壓榨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Michael Knapek  CC BY 2.0

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7點到辦公室趕下午3點的deadline、中午甚至沒有時間正常用餐、3點之後還得等待客戶的反饋…。

以上,是我接觸新工作一個月以來的情況。

家人、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同事都認為我瘋了!從原先的工作轉換跑道到現在這份工作,增加的力度之強讓旁人看來傻眼,直說不可思議。

不過,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沒有任何怨懟。

繼續閱讀

興趣不是不能當工作 但你的興趣夠「職業」嗎?

文章出處:The News Lens 新聞評論網小人物新聞

Photo Credit: ghisland.com

幾個月前,我的通訊軟體接到了來自台灣的消息,一位久沒見面的朋友M找上了我,對於她的朋友L想要到汽車雜誌謀職,想和我聊聊、聽聽我的意見。

之後眼前出現了一位年約24、25歲上下的年輕人,言談中透露出些許靦腆。當下的我也很好奇,是什麼樣子的動力驅使著這位年輕人,想投入這個讓很多愛車人士稱羨,並且有機會開遍名車的工作——汽車雜誌(網站)編輯。

面對這樣的一個熱血青年,我第一個問題就問L君:「為何想要進這行?」他告訴我:「因為我很喜歡車,而且經常地閱讀汽車雜誌。對於很多廠牌、車型也都如數家珍。」

繼續閱讀

回台面試經驗談:台灣的公司只想找便宜的人才

原文出處: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hoto Credit:  Dell Inc.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ell Inc. CC BY 2.0

網路上常有人問我:「有空寫這些文章,為何不試著回台灣發展?」

但當我嘗試著給自己一個理由回台灣貢獻自己的專業,得到的卻是以下的結果:

就在今年的十一假期(大陸這邊稱之為黃金周,也就是中國大陸國慶假期,通常有多達7天),我回台灣渡假,同時也抽空去了一家台灣新創公司參觀、面談。

其實早在幾個月之前,這間公司的高階HR就已經和我有初步的接洽,主要是對我在美國的經歷感興趣,同時想請我到公司參觀和聊聊。

既然是對我的專業經歷有興趣,我當然也願意給自己和對方一次機會。畢竟台灣是家,如果有好的機會當然想回家。

繼續閱讀

跨國企業的文化衝擊 瑞典、英國、上海同事大不同

原文出處: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圖片由作者提供

總部在瑞典,整個團隊在英國、匈牙利、中國上海都有辦公室,這樣一個跨國集團,就是我現在服務的公司。每每開會的時候,「溝通」成為了我們最重要的課題。

由於面向的是同一個客戶,每個星期固定時間,瑞典、英國以及在上海的我們都要舉行三方會議。首先我們要克服的問題:時差。

瑞典和上海有7小時的時差(夏季日光節約為6小時),英國和上海則是8小時(夏季為7小時),所以當我們準備在6點下班時,歐洲才剛開始要上班。當然和美洲比起來,我們已經幸運的多,畢竟不用深夜還要熬夜開會。

繼續閱讀

實習生們,快點離開只讓你「打雜」的無良企業吧!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Wikipedia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Wikipedia CC BY SA 2.0

《實習大叔》(The Internship)是我在十一長假當中看的一部電影。劇情在這邊就不多做透露,但是片中所闡述實習生不畏艱難挑戰、堅持自我信念的精神,以及公司對於實習生高度重視的態度,在現今的職場上確實有值得學習之處。

說說自己的經驗吧。在研究所求學階段,我也曾在台灣以及美國的企業擔任過實習生,無論是大公司或是小公司,擔任實習生確實讓我學到不少東西。但相較於其他人的實習經驗,我幸運的多了。

繼續閱讀

為什麼我們都喜歡台灣,卻不留在台灣?

Photo Credit: Kazuyuki Shimatani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Kazuyuki Shimatani CC BY SA 2.0

曾經在商業周刊的專欄部落格閱讀過一篇由黃齊元先生所寫的文章〈如果你年輕又有才華,千萬別留在台北〉,裡頭提到台北儼然成為「一個崇尚『簡單』、『慢活』的文化創意新都。」

看到這樣的描述,如果你是個年輕又自詡為「文青」的台北人,或許你會為此「讚美」而感到驕傲。台北真的很適宜居住,在這邊可以找到的是方便、人文以及其他國際大都市沒有的一股悠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