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創企業的一句話:不要忘記你現在的樣子!

文章刊載於:TeSA 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Photo credit: pixabay

Photo credit: pixabay

待過新創公司、不到20人的小型企業,也待過員工總數破4000人、在歐亞各大城市都有辦公室的跨國企業的我,最近回到了臺灣。然而,在我服務過的這些企業當中,都有一個共通特點,那就是多以技術以及創新研發為企業核心價值。 我相信許多新創產業一開始,除非是以服務為主的企業,否則多半核心價值皆在於創新研發。

然而就我的觀察,在許多臺灣的企業當中,雖然口口聲聲說以創新研發為企業核心主軸,但是因為企業體的歷史傳統包袱以及階級的層層堆疊,往往扼殺了許多創意點子。

或許是因為產業別的不同,大企業需要相當緊密的制度以及層級,來維持整個企業的順利運行。但是這樣的企業文化真的是必須的嗎?
繼續閱讀

廣告

從年過七旬的創業家看不同年齡層所擁有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文章刊載於: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


最近,我又把馬雲說過的那句:「我說臺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拿出來複習。這句話是馬雲2010年時到臺灣時所見的景象,此話在當時造成了相當大的迴響

不過,當我最近再把這句話拿出來玩味、咀嚼時,發現出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這些人的年紀,而是在這些人的想法。七八十歲的人難道真的就不能創新嗎?還是說該用什麼樣的模式來創新呢?

這邊我想提出一個觀點:不同的年齡層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整合?

那是2010年的夏天,我到美國的第三個夏天。這個夏天,我遇到了一個可能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經驗,那就是加入一個由一位七十歲「老人家」Timothy Collins所創立的新創團隊。

繼續閱讀

「走都來不及了,你怎麼會想回來?」 因為我們散居世界各地,為的就是這一刻的來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三立新聞網setn.com

三立新聞網標題: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Photo Credit: Changlc CC 0 台北東區

紐約、舊金山、矽谷、東京、上海、香港、澳門、胡志明市、新加坡、柏林、法蘭克福、倫敦…以上,我列出了那些有著朋友足跡的城市。

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包含我自己在內,有好多同學朋友已經超過5年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工作過了。對於台灣,慢慢都有種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覺。然而,每當放長假時,當其他台灣的朋友們都在忙著準備出國旅行時,我們放長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回家。

25歲到35歲的十年間,人生當中最輝煌的十年,散居世界各地的我們,努力地賺取不一樣的經驗。

繼續閱讀

伊隆・馬斯克的中國夢! 特斯拉中國行不行?

原文出處:汽車線上情報網 Auto-online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eaa20c8bc0c0a9c812473cb63e5c38ae from inside.com.tw

2014年的第四季對電動車巨擎TESLA來說絕對不是一段好過的日子。先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有可能和BMW合作的公開言論得不到BMW的認同,間接導致了TESLA在納斯達克(NASDAQ)的股價下跌。隨後再遇上特斯拉中國區總裁吳碧瑄離職,而這已經是這家積極搶攻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廠兩年內的第三次高層人事異動,當然頁岩氣革命導致油價下跌這時候也要補上一槍。面對一連串的負面消息,許多人對這家電動車廠未來的發展從一開始的樂觀演變至今,也漸漸露出了疑慮。

TESLA,一家從矽谷發跡的電動車廠,其商業經營模式和傳統汽車有著相當的區別。傳統汽車業相對的保守,在TESLA身上看不到。我想,這和TESLA的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的行事作風有相當大的關係。這位南非裔美籍的矽谷金童,總是有著出其不意的點子和用不完的精力。這樣的特質與矽谷的創新理念可說是天作之合。但這也讓這位「鋼鐵人」在進攻目前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大陸時卻是處處碰壁。

繼續閱讀

我們想帶著創意和夢想回家,但台灣軟體園區還在看房價商機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CC BY SA 2.0

 

前些天接到父親從台灣的來電,說到:「家附近的軟體園區已經開始招商,要不要考慮回台灣發展?」

從2008年離開台灣,我已有6年沒有回台灣長住過。我的職業生涯大部份時間都是在美國以及上海。然而回家這個念頭,還是會時不時地湧上心頭。

關於回台灣發展這個選項,也是在外工作多年的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什麼時候,台灣能重視以創新為基礎,不再只是著重於代工以及傳統製造產業,可以為年輕的一代提供一個願景,一個讓我們實現夢想的環境。

曾在矽谷工作,我也曾見識、感受到源源不絕的活力,縱使是最艱難的2008、2009年,新創公司還是不斷的產生。許多人拿著自己的idea以及business plan不斷地兜售,在一次又一次的presentation當中,尋求天使基金的投入。雖然新創公司當中,成功的機率僅僅是20~30%,但還是不乏前仆後繼的實業家,爭相投入尋找機會。而且這些新創產業的實業家們,許多都是在才華洋溢的年輕人。

還記得馬雲在2010年時參加「中國綠色公司年會」的演講中提到:「 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我們問題就大了,他們不相信年輕人比他們更會創新,其實他們應該是盡全力去努力幫助年輕人去創新,建個平台扶持他們創新、幫助他們創新。」

繼續閱讀

「台灣如何成了人人口中的鬼島?」 四個年輕人的茶餘飯後


上個周末,我和三位分別來自美國、新加坡、台灣的朋友一同晚餐。幾個分別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討論著為何今天我們相聚的地點是上海而不是在台北? 討論著為何創新和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概念無法深植進台灣的企業?當然更多的討論是為何台灣人才大量外流,台灣為何淪為大家口中的鬼島?

話題一開始,我們之中來自美國的朋友問我,為何來到上海?難道台灣不好嗎?

我不太清楚目前和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年輕一代是怎麼看待上海這個城市,但單就我身邊的許多朋友而言,台灣許多6、7年級生紛紛視上海為一個極具潛力的就業市場,上海成為了他們開闊眼界國際城市。這邊不缺的是外國企業和外國人才,許多外國企業因為相中這邊的市場潛力,紛紛來到上海設立辦公室。我告訴我的美國朋友,其實早在10幾年前,當台灣還在積極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時候,許多國外大型企業紛紛想到台灣設廠、設辦。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當時候想要設廠在台灣中部的拜爾以及建立娛樂版圖的迪士尼。

但是為何這些企業後來都沒在台灣設廠設辦,反而移師至中國大陸了?問題就出在台灣擁有一群打著「民意」神聖旗幟的民意代表(或稱政客),利用種種因素(諸如環保、本地勞工權益等)阻擋外國企業來到台灣(其實說穿了就是想從中取得利益)。這樣三番兩次的阻攔,漸漸外國企業就對台灣的投資環境失去了信心,台灣因此也陷入了越來越封閉的情況。我們口中所謂的民意,早已成為政客為了獲取自身利益的最佳武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