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西進的青年們,先想想這六大成本你承受得住嗎?

文章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534991_10151923275767289_2083212688_n

美中貿易大戰開打,中國和美國對彼此都祭出了許多手段,這讓許多原本在中國設廠的台灣企業,開始思考著「鮭魚回流」的可能性。比起先前中國祭出的「31項惠台措施」,美中貿易戰,又讓許多想要西進的台灣青年們思考著,是否要為了更好的發展西進中國插旗搶機會?

想要西進的青年,你要的是一個只拼能力、不看資歷,以及全世界菁英拼搏、可以一展身手的舞台吧?2015年舉家返台前,在上海待了三年的我做過兩份工作,一個是瑞典商汽車技術文件工程師,另外一個是德商新聞監測電子報部門經理。薪水應該就不用再多說了,我曾經也是22K一族,只不過幣種不同而已。如果上述的高薪、舞台就是你想要的,那麼西進前你還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首先,通勤時間成本

和我目前所在的台北相比,上海地鐵網路之複雜,和世界上著名的倫敦、紐約地鐵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2015年我離開上海時,上海地鐵已經來到16號線(14、15號線尚未完工,所以共計14條路線),所以光是站名,就有至少2、300個。如此複雜的地鐵網路,負責每天上千萬人的通勤交通。

繼續閱讀

廣告

你我各自因為不同的理由回到台灣 但也都期待一個更好的舞台

文章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人才為何要捨棄高薪回台灣?

0

就在前幾天,我偶然打開上海的租屋網站(上面的圖片不若台灣的租屋網站誠實,有99%的照片都是假的),發現先在上海工作時所住的社區,同樣房型的租金已然上漲了1.5倍。當然,這意味著上漲的不僅僅是房租,還有薪水、物價甚至是生活水平等。當幾乎所有的外國企業和外資都跳過台灣往大陸一、二線城市去時,少了許多外企、外資刺激的台灣產業,相較起來頗有種不進反退之感。

「台灣總不能只靠一家台積電撐場面吧!你說鴻海富士康,早就不能算是台灣企業了。沒有外資的進駐,台灣的產業就如同一灘死水,不僅沒有活水的挹注,人才也一直不斷的外流。一個月五萬台幣的薪水叫高薪?當國外給出薪資條件早已是這個數字的二至三倍時,台灣如何留得住這些人?在人才眼中看來,台灣的就業市場只能被稱為『雞肋』。」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我在工作上認識的朋友K。

K有著國外留學背景、以往在東南亞能源產業打拼。在台灣相對冷門的能源產業,但對於經濟起飛中的東協十國卻是相當重要。在東南亞的那幾年,靠著所學和自身經驗,K一路晉升至高階主管。K告訴我,當他在東南亞時,出門有司機接送,家中還有保鑣、管家。我心想:這人的能力還真是不錯,年紀不到四十歲便有這種際遇。

我和K,有著相見恨晚的感覺。

繼續閱讀

我們要年輕人有國際觀,但又對有國際經驗的年輕人說:「你的國際經驗在台灣沒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taipei-101-828798_640

今年七月,我從上海搬回台灣。

在這期間,許多人問我:「在上海發展得好好的,怎會想要回台灣?」

坦白說,從2008年到美國唸書、工作,2012年到上海發展,這一路下來,我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過了。這一個決定可以說相當冒險。因為明知道台灣經濟不景氣(其實全球的主要市場,包含歐洲、北美都處在不景氣的情況),還要返台發展?除非你像我腦袋進水,不然回到台灣首要面對的,就是「低薪風暴」。

低薪,到底有多低?和我接觸的獵人頭(高階人力顧問)告訴我:「你在上海的薪資砍一半在台灣都嫌高!」

繼續閱讀

30歲不到要價年薪200萬元!「敢的整碗端」儼然成為中國年輕人的職場文化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Mike Behnken @ Flickr CC By ND 2.0


轉眼間在上海工作已有三年多,每每有從台灣來的朋友,縱使我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不免俗的還是要盡地主之誼。當然,席間聊聊彼此的近況是在所難免。

最近,一位我在大學時期的學妹L被輪調至上海兩個月。一時間驚覺,原來我們已有近十年未見過面,於是便利用週末和她來個早午餐約會。見面之前,想起大學時期的她那副天真帶點傻氣的樣子,不知是否依舊?

見面的當天,眼前的L已不再是大學時的那個有點天真又有點傻氣的小妮子。10年不見,她已是一個精明幹練的職業女性。俐落的裝扮外加稍嫌快的說話語速,我真的有些懷疑在我面前的她和十年前是不是同一個人。原來,經過殘酷職場的歷練,同一個人十年前後可以是這麼不同。

嘬一口咖啡,我們先是聊聊彼此在十年間的經歷。L說道目前的這份工作,是她自大學畢業以來的第三份工作。和先前的金融業不同,現在這份諮詢顧問行業讓她經常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當然,因為行業別的不同,有時也會經歷一些「震撼教育」。

繼續閱讀

創業家注意:進攻中國市場之前的停看聽

文章刊載於: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TeSA

Photo Credit: pixabay

Photo Credit: pixabay

時光匆匆,個人來到上海發展已經三年多了,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和臺灣的聯繫一直沒有斷過。期間也看了許多臺灣的朋友來來去去。然而這些同在上海(或大陸其他地區)的朋友,彼此之間的互通有無,常就大環境現況、趨勢以及就業市場進行交流。畢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有時候些許工作以及生活上的資訊交換,對於這票異鄉人著實有著不小的幫助。

中國大陸這塊市場,長久以來一直保持著高經濟成長率,雖然近幾年成長速率已緩和不少,但對新創產業來說,比起歐美成熟市場依舊充滿魅力。就算是以就業市場而言,比起臺灣,中國大陸更願意給年輕人機會以及發揮的舞臺。雖說機會俯拾即是,但是若以成立公司而非個人就業的層面來看,仍有許多包裹著糖衣的毒藥。

此次,就讓我來做一個簡短的剖析,來看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眉角」?

繼續閱讀

回應網友:關於〈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疑問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前言:這還是我第一次為了網友,直接在專欄上回覆。

tesla-powerwall-demand-curve

看到大家對於綠能議題討論得這麼激烈,並引起大家的對於綠能(太陽能)的關注,已然達到我寫文的目的。然而面對諸多不同的聲音,我想在這邊做個補充。

這篇〈特斯拉的儲能電池看起來很棒,為什麼台灣不發展太陽能要蓋核電廠?並沒有說太陽能發電可以完全取代核能發電。我在文中已經提到,如果可以將這樣的技術和概念引進台灣,或許我們不用在台灣這樣一個小島上蓋第四座核電廠。

由於太陽能發電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日照,有關日照時數的部分,這邊提供台灣全島平均、台北、台南、日本東京以及德國法蘭克福的年均日照時數供大家參考:台灣全島的日照平均時數為1876小時,台北為1405小時,最多的是台南,2598小時。日本東京1881.4小時。德國法蘭克福1586.1小時。相比較下,台南的日照時數比起上述兩地至少都多了700小時以上。

目前太陽能電板分成以下種類:聚光型太陽光發電系統、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有機或鈣鈦礦太陽電池等。

  1. 聚光型太陽光發電系統需要直射日照,適合建置於沙漠乾燥地區,具備高轉換效率及低溫度係數是其優點,若能配合定日鏡,隨時找到光源,則能產生更有效的應用。
  2. 矽晶太陽能發電系統約佔市場的85%,技術成熟且能吸收散射光,非常適合台灣。
  3. 有機或鈣鈦礦太陽電池質量輕、可彎曲並具備大面積製造特點,適合做成建材以及一般民生應用。

繼續閱讀

「走都來不及了,你怎麼會想回來?」 因為我們散居世界各地,為的就是這一刻的來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三立新聞網setn.com

三立新聞網標題: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Photo Credit: Changlc CC 0 台北東區

紐約、舊金山、矽谷、東京、上海、香港、澳門、胡志明市、新加坡、柏林、法蘭克福、倫敦…以上,我列出了那些有著朋友足跡的城市。

那些年,我們散居世界各地。

包含我自己在內,有好多同學朋友已經超過5年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工作過了。對於台灣,慢慢都有種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覺。然而,每當放長假時,當其他台灣的朋友們都在忙著準備出國旅行時,我們放長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回家。

25歲到35歲的十年間,人生當中最輝煌的十年,散居世界各地的我們,努力地賺取不一樣的經驗。

繼續閱讀

年輕人別再被恐嚇了!害怕競爭只有只有被邊緣化的份

文章刊載於:三立新聞網setn.com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標題:中國人來台就業拉低薪資水準?或許我們該問,現在這種台灣薪水吸引得到優秀大陸人才嗎?

Photo credit: udn.com.tw

春運,動物史上最大規模的哺乳類動物遷徙,每年春節都在中國大陸上演著。已到上海工作近三年的我,自然而然也成為了參加春運的一份子。

而今年,就當我和內人一下飛機、踏上台灣桃園機場同時,我們同時都感受到了一股親切、熟悉的家鄉氛圍。當然,空氣中瀰漫的「小確幸」,也是我們在上海不曾感受的氣氛。

這樣的場景,讓我不由得想到年前看到的一篇報導:學者:中國商務人士 來台搶工作。文中提到:「一旦服貿協議生效後,會有更多中國商務人士、白領勞工來台搶工作,除拉低台灣薪資水準、不利年輕人就業外,也增添國安疑慮。」

繼續閱讀

要死也得死在火星上:當眼前的機會千載難逢,「不務正業」又如何?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01

一年半前的一篇〈親愛的大生,勇敢去取你的人生履吧!,寫一場當時我未趕得及參加的系友座談會。一年半以後,我以網路趨勢作家的身份,連同Vista Cheng回到了母校輔仁大學英文系參加了一場名為「改變未來」的座談會。

改變未來?這聽起來好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但我卻想要以此為主題,鼓勵還在校的學弟妹們,勇於做夢,勇於改變未來。

繼續閱讀

追求興趣或堅持專業?30多歲的你,當下的每一個抉擇都是關鍵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時間:8月的某個周日下午
地點:上海浦東某飯店大廳酒吧

周日的早晨空閒你都在幹嘛?賴床、和朋友吃頓早午餐、還是獨自一人享受悠閒時光?30多歲的我,選擇了和同樣是30多歲的朋友一同度過,一起談論彼此未來職涯發展。

那天,我到了平常運動的健身房,正當在跑步機上暢汗淋漓的時候,突然手機通訊軟體出現了來自J的訊息:「In town now. Would like to have a chat with you? Consult another offer.」

J是我大學同窗。這傢伙能力挺強,年紀30歲不到就已經在金融保險業界領著破百的年薪。之後轉戰快銷品等產業幹起銷售。兩年前放棄高薪,前往英國攻讀管理碩士,回國後也順利的找到工作。

這天J來找我,手上有兩個來自上海的機會,正躊躇著該如何下決定。然而他想到了我,這個已經在上海打滾了兩年多的大學同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