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西進的青年們,先想想這六大成本你承受得住嗎?

文章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534991_10151923275767289_2083212688_n

美中貿易大戰開打,中國和美國對彼此都祭出了許多手段,這讓許多原本在中國設廠的台灣企業,開始思考著「鮭魚回流」的可能性。比起先前中國祭出的「31項惠台措施」,美中貿易戰,又讓許多想要西進的台灣青年們思考著,是否要為了更好的發展西進中國插旗搶機會?

想要西進的青年,你要的是一個只拼能力、不看資歷,以及全世界菁英拼搏、可以一展身手的舞台吧?2015年舉家返台前,在上海待了三年的我做過兩份工作,一個是瑞典商汽車技術文件工程師,另外一個是德商新聞監測電子報部門經理。薪水應該就不用再多說了,我曾經也是22K一族,只不過幣種不同而已。如果上述的高薪、舞台就是你想要的,那麼西進前你還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首先,通勤時間成本

和我目前所在的台北相比,上海地鐵網路之複雜,和世界上著名的倫敦、紐約地鐵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2015年我離開上海時,上海地鐵已經來到16號線(14、15號線尚未完工,所以共計14條路線),所以光是站名,就有至少2、300個。如此複雜的地鐵網路,負責每天上千萬人的通勤交通。

繼續閱讀

廣告

你我各自因為不同的理由回到台灣 但也都期待一個更好的舞台

文章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人才為何要捨棄高薪回台灣?

0

就在前幾天,我偶然打開上海的租屋網站(上面的圖片不若台灣的租屋網站誠實,有99%的照片都是假的),發現先在上海工作時所住的社區,同樣房型的租金已然上漲了1.5倍。當然,這意味著上漲的不僅僅是房租,還有薪水、物價甚至是生活水平等。當幾乎所有的外國企業和外資都跳過台灣往大陸一、二線城市去時,少了許多外企、外資刺激的台灣產業,相較起來頗有種不進反退之感。

「台灣總不能只靠一家台積電撐場面吧!你說鴻海富士康,早就不能算是台灣企業了。沒有外資的進駐,台灣的產業就如同一灘死水,不僅沒有活水的挹注,人才也一直不斷的外流。一個月五萬台幣的薪水叫高薪?當國外給出薪資條件早已是這個數字的二至三倍時,台灣如何留得住這些人?在人才眼中看來,台灣的就業市場只能被稱為『雞肋』。」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我在工作上認識的朋友K。

K有著國外留學背景、以往在東南亞能源產業打拼。在台灣相對冷門的能源產業,但對於經濟起飛中的東協十國卻是相當重要。在東南亞的那幾年,靠著所學和自身經驗,K一路晉升至高階主管。K告訴我,當他在東南亞時,出門有司機接送,家中還有保鑣、管家。我心想:這人的能力還真是不錯,年紀不到四十歲便有這種際遇。

我和K,有著相見恨晚的感覺。

繼續閱讀

郭董想圓電動車大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g3_40
Photo Credit: 小鵬電動車官網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一篇來自今週刊的文章〈這群30幾歲的年輕人 幫郭董圓電動車夢!〉,引發了我對台灣的製造業之王郭台銘將如何踏進電動車產業感到好奇。一直以來,鴻海集團專注於替世界上許多3C產業代工製造。如今全球掀起了一波電動車品牌熱潮,而這股熱潮又以近年來極力發展電動車的中國市場最為興盛。曾以中國為最大製造基地的鴻海集團,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電動車市場現況。近幾年來,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可說是蓬勃發展。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宣布將在上海設廠,傳統大品牌更是早在四、五年前就積極和中國自主品牌合作,如德國戴姆勒集團(DAIMLER)和比亞迪(BYD)合作的電動車品牌騰勢(DENZA)、BMW和華晨合作的電動車品牌之諾ZINORO等。

繼續閱讀

希望有朝一日你我不必再當候鳥,或是功成名就之後的鮭魚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已快一年未敲打鍵盤寫文章的我,前些日子一篇文章〈旅居海外七年歸巢,才發現——回家的路,真的好遠〉抓住了我的眼球。

好遠!那是一個想都想不到的距離。當我們懷抱著滿腔的希望,從國外返台生活、工作,現實總是在我們頭上澆下了一桶冷水。

文中描述到作者同樣是個旅居國外七年後返台,求職卻四處碰壁的年輕人。同時並點出了台灣職場的三個現象:

低薪

長工時

不友善的職場文化

依稀記得,回台不久後看到台灣的職場環境,我也寫下了〈我們要年輕人有國際觀,但又對有國際經驗的年輕人說:「你的國際經驗在台灣沒用」〉,兩相對照之下,不勝唏噓。

那天手機中的通訊軟體群組,出現了這樣一段話:「找個時間聚一下吧?我要去對岸工作了。」

繼續閱讀

18個月造一部電動超跑!NEXTEV蔚來汽車是如何辦到的?

原文刊載於:TheNewsLens 關鍵評論網

造車這檔子事,在傳統的汽車業界來說相當地不容易,更別說是一家2014年才成立的新創企業。但是來自中國的NEXTEV蔚來汽車辦到了!2016年11月21日,這家成立才18個月的電動車新創品牌,於倫敦薩奇美術館(Saatchi Gallery)推出了新英文品牌NIO以及電動超跑EP9。

NIO EP9電動超跑 圖片來源:NIO官方網站

NIO EP9電動超跑 圖片來源:NIO官方網站

NIO EP9首先在德國紐伯林北賽道(人稱綠色地獄)創下了電動車最快單圈紀錄7分5秒12,光是這樣就已經讓這家成立不過18個月的電動車廠創造了不小的話題性。攤開性能數據一看,NIO EP9搭載四臺高性能電動馬達和四個獨立變速箱,最大馬力輸出為1,360匹,0-200km/h加速需時僅7.1秒,極速可達313km/h。同時EP9支援和Gogoro類似的抽換式電池系統,而電池在快充模式下僅需45分鐘便可充滿電力,續航里程可達427公里。

繼續閱讀

Tesla一夜狂接23萬張訂單!裕隆裕隆你擦亮眼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Tesla motors

美國西岸時間3月31日晚間8點30分,電動車產業鉅子特斯拉(Tesla)發布旗下第四款車Model 3。還未真正上市、售價僅3.5萬美元的Model 3,截至我敲下鍵盤的這一刻,已經接到全球23萬張訂單。

23萬張預接單?我想特斯拉又再一次的創下電動車銷售紀錄。不同於以往動則十數萬台幣的預購金額,這次你只要付出1000美元便可以在特斯拉官網上下單(目前特斯拉官網已經開放台灣地區買家預定)。當然,你還要具備相當的耐心,因為依照慣例,特斯拉的生產線很可能無法一次負荷這麼多的訂單。根據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說法,最快也要等到2017年底才有辦法交付第一批Model 3到客戶手上。

來看看這部Model 3具備了如何的能耐?首先,15吋懸浮式螢幕成了全車亮點,另外在外觀上還有流線的短車尾設計和全景式天窗車頂,再加上可於6秒內從0加速至96 km/h的衝刺性能,以及345公里以上續航里程。而Model 3也和現行的Model S一樣都具備兩種驅動模式,分別是後驅單馬達以及四驅雙馬達版本。

不過相較於Model 3的面市,我想台灣電動車迷們更關心的是特斯拉即將來台的消息。其實早在2009年以前,特斯拉就已經在台灣設廠。若不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向特斯拉下最後通牒:想拿高額補助,就要把產線移回國內!特斯拉才黯然收起位在龜山的工廠,離開台灣返回美國。而在今年3月, 特斯拉向台北市政府登記分公司「台灣特斯拉汽車有限公司」獲得核准設立。這也表示特斯拉即將重啟在台業務發展。

繼續閱讀

頂新返鄉、房價失衡、有錢判生沒錢該死⋯⋯年輕人你還有什麼理由對政治冷感?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我很不喜歡談論政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台灣因為兩黨惡鬥空轉了近20年,「政治力消耗經濟力」這句話在15年前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這樣一搞,讓我們這些七、八年級生幾乎個個都得了「政治冷感」。若不是這兩年的凱道挺洪仲丘、太陽花學運,我想大概不會有人在乎我們這群年輕人到底在想甚麼吧。

繼續閱讀

在台灣的低薪風暴下,你我都是啃老族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同一現象在美國稱為歸巢族,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英國則是被稱為尼特族,是形容沒有工作、不升學同時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NEET –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前些日子回到台灣後,偶然在一次朋友的聚會,當大家不約而同感嘆台灣現階段的低薪以及對青年人才不友善的就業環境,啃老族這個字眼就出現在我們的言談之中。

台灣也有啃老族嗎?

有!而且大多數的青年就業族群搞不好或多或少都和這個負面名詞沾上了點邊。此話怎講?讓我們來看看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情況吧。

繼續閱讀

我們要年輕人有國際觀,但又對有國際經驗的年輕人說:「你的國際經驗在台灣沒用」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taipei-101-828798_640

今年七月,我從上海搬回台灣。

在這期間,許多人問我:「在上海發展得好好的,怎會想要回台灣?」

坦白說,從2008年到美國唸書、工作,2012年到上海發展,這一路下來,我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沒有在台灣長期生活過了。這一個決定可以說相當冒險。因為明知道台灣經濟不景氣(其實全球的主要市場,包含歐洲、北美都處在不景氣的情況),還要返台發展?除非你像我腦袋進水,不然回到台灣首要面對的,就是「低薪風暴」。

低薪,到底有多低?和我接觸的獵人頭(高階人力顧問)告訴我:「你在上海的薪資砍一半在台灣都嫌高!」

繼續閱讀

拜託!特斯拉電動車不是讓你用來「公路旅行」的

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為何會下這樣的標題?那是因為一篇刊載於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的文章〈特斯拉車主的中國大冒險吸引了我的注意。

這篇文章是一位來自上海的特斯拉Model S車主所撰。這位仁兄突發奇想地來了趟自駕遊,一路從上海開著特斯拉Model S 85,行駛了1300公里來到帝都北京。在歷經了3天的續航里程焦慮(Range Anxiety),完成了此次有驚無險的旅程。

他老兄還特別引述了特斯拉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言論:「中國車主擔心購買電動車後難以到充電站,這種擔憂完全沒有必要。」車主Alexandra Ho說他此次的旅程為的就是要試試今年2月伊隆馬斯克的言論是否屬實?

先不論其言是否屬實,但我想伊隆馬斯克不是個笨蛋,因為他深知電動車的使用概念完全與內燃機引擎車不同:電動車是絕佳的都會通勤工具,但它絕不適合拿來公路旅行。試問:若是身在台北要出差到高雄,你會傻傻的開車嗎?長途旅行還是會選擇飛機和火車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