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赴美求學期間,我剛好遇到令全世界的進入21世紀第一個經濟大衰退的金融海嘯。美國,這個向來對於綠能產業興趣缺缺的國家,不得不睜開眼睛,面對石油價格高漲的事實。那時的我剛來到美國,朋友手上的94年ACURA Integra成為了我的代步工具。這部搭載著2.0公升HONDA VTEC引擎的小跑車,卻也讓我見識到漲不停油價果真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美國這樣一個對於世界上的資源總是強取豪奪的國家。

還記得當時候每加侖汽油來到了5塊美金,加州某些地區甚至要7塊美金。以往開慣了吃油怪物=肌肉車的美國人,紛紛轉向小車甚至是混合動力車的懷抱。也是因為如此,向來以生產美國大車的三大車廠:GM、CHRYSLER以及FORD紛紛宣布破產重整—其中 GM的情況最糟,關閉了旗下PONTIAC、SATURN、HUMMER等品牌,原本隸屬旗下的SAAB車廠也在2010年宣布易主;CHRYSLER也好不到哪去,目前義大利FIAT集團手中持有的CHRYSLER股份已經超過50%,基本上算是擁有了CHRYSLER這個品牌;情況最好的則是FORD,利用原先在歐洲賣得不錯的Fiesta進軍美國,旗下的許多車款在油耗的表現上面從那時開始也都精進不少。
就在2008年,位在加州矽谷的TELSA Motors電動車公司推出了以LOTUS Elise底盤為基礎的電動小跑車,不用進加油站且每次充飽電可以跑244英里的續航力,著實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原來電動車也可以兼具性能和續航力。TESLA這麼一來,將汽車產業帶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情況,那就是:擁有核心綠能技術的小車廠,也可以踏入高門檻的汽車產業。不過那高達100,000 美金的售價卻也讓TESLA Roadster淪為有錢人的玩具,而總共只買出2000多輛Roadster的TESLA並不能真正算是一家量產車廠。但,事情總是在此時出現了轉機。
就在TESLA以電動車系統公司身分幫MERCEDES BENZ完成了SMART ED的改裝之後,TESLA開始獲得來自大廠的注目,除了MERCEDES BENZ之外,TESLA也獲得了來自世界第一大車廠TOYOTA的關愛眼神。2010年先認購了5000萬美元的TESLA股份,接著更是幫助TESLA買下原本屬於TOYOTA和GM的灣區東岸NUMMI工廠,以便生產TESLA的5+2座Model S轎車。
這一切都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後半所發生,電動車的發展可謂非常迅速,就猶如矽谷的新創公司一般,Google和Facebook臉書的崛起也是發生在無奇不有的矽谷。
爾後,就看見無論是BMW、AUDI抑或是來自日本的NISSAN、 MITSUBISHI,都投入了電動車的研發。在這方面,最聰明的可說是TOYOTA了,不需要自己埋頭研發,採用直接入股的方式,由在這方面已經取得先機的TESLA來研發,TOYATA方面只要提供底盤、資金,TESLA就會幫其完成,在加上原先就已經賣得不錯的混合動力車技術,不得不說這如意算盤打得真好。
再來聰明的就屬NISSAN和MITSUBISHI了,擁有量產電動車的能力,這兩家車廠推出了“較為“平價的Leaf和i-MiEV,配上美國政府補助的政策,一輛電動車以不到25,000美金的價格,的確吸引了不少人買單。畢竟不用進加油站,電動車就像使用手機一般,充電->使用->充電->使用,再也不用擔心油價浮動的問題。反正又不是天天在長途旅行,每天只要不超過80英里的行駛里程就ok,這樣看似挺划算的。
然而在電動車正式上市方面,台灣雖然有半導體業作為後盾,但是在電動車的推行方面卻是慢半拍。原因是因為目前電動車的基礎建設不甚完善,同時民眾對於電動車的疑慮仍過多,因此台灣推動的電動車試運行計畫目前主要仍是以政府用車以及租賃試運行方案為主。民眾要真正可以買到電動車,還要再等等。當然,在此方面台灣政府的補助還得再加把勁,畢竟6萬元的補助對於動輒就要上百萬的電動車實質助益真的不大。

上述所說到的疑問,基本上大家對於電動車的疑慮末過於續航力、電池安全以及充電是否能像加油般方面等。這邊就讓我就電動車的使用方式對大家來作說明。電動車最適合的發展環境就是如台灣這樣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因為電動車原本並不適合所謂的長途旅行(換句話說以目前的科技也無法支持電動車長途旅行),短程50公里以內的每日行駛路程對於電動車並不會有電池耗盡的疑慮,如果能在目的地(如辦公室大樓停車場、遊樂區)廣設充電站,那麼就如同你的手機、筆記型電腦一般,進到辦公室就充電的意思是一樣的以NISSAN Leaf為例,目前的科技已經可以達到30分鐘之內充好80%的快速充電(Level 3),且利用240V充電也只需同時7小時。一般民眾也不會一天8個小時都在開車,畢竟車子是交通工具而並非住所,到了目的地自然就是進入充電狀態。若要長途旅行,搭高鐵或是大眾運輸工具豈不是更好?
電池安全方面,電動車市面上大多數的電池目前都半為鋰電池系統,和手機不一樣的是電動車的電池都具備冷卻系統以及保護裝置,這些都是預防電池產生過高的溫度。無論是液冷還是水冷,就和內燃機引擎一般,電池也是需要卻的。比較起來,在發生車禍意外的時候,內燃機引擎不見得就比電動車來得安全,畢竟石油也是易燃物,只是大家習慣了它的存在而已。
當然,要達到上述的境界,同時改變大家原本都習慣這樣的生活模式,恐怕還需要些時間。不過只要想到電動車可以達到節能減碳,同時又兼顧荷包,再也不用擔心油價浮動帶來的困擾,電動車何嘗不是未來行動載具選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