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紀錄的1000輛車! 旅行風Wagonist Taiwan無差別車聚

就是要瘋旅行!

13

旅行車,是除了掀背車型之外頗受歐洲人喜愛的車型。這個早期在台灣輕工業時代扮演客貨兩用的車型,近年來已經在台灣掀起風潮。實用的空間加上看似比起轎車更為流線的造型,獲得了許多Family Man的青睞。除此之外,還要加上歐洲車廠引領的跑旅風,更讓性能旅行車款成為了許多喜愛追求速度的好爸爸最愛! 而在2015年夏天到了盡頭的最後一個週末,全台最大的旅行車臉書社團-旅行風Wagonist Taiwan舉辦了一年一度的聚會。此次的聚會吸引了全台灣喜愛旅行車的車友們齊聚台中,史上空前的破紀錄1000輛車讓車友們更是大飽眼福!

繼續閱讀

廣告

美式公路旅行 4000英里大探險 (下)

 

01

探索大西部

話說4000英里的探險旅程進入了後半段,筆者一行人離開了德州休士頓,前往美國公路史上著名的66號公路,一路上盡是攝氏零下的溫度。咱們的CHEVRELET Impala只是部V6的前驅車,在既無換上雪胎也無四輪驅動加持的情況下,結冰的路面讓人開起車來可說是心驚膽戰。

03

66號公路排的廢棄加油站和油罐車,已成了美國公路史的一部份。

繼續閱讀

美式公路旅行 4000英里大探險 (上)

探索大西部

01刊頭圖

「瘋了,真的是瘋了!」說出這句話的,是每個聽到我們要跨越五個州、三個時區、來回四千英里、一路從加州橫跨大西部直至德州的瘋狂公路旅行計畫的人口中說出來的話第一句話。三個年輕人、一部車、十二天十一夜的長途旅行,沿途充滿未知。不過,卻沒有什麼能擋住這三個年輕人冒險的心。

02

CHEVROLET Impala才有的獨特馴鹿Logo。

事前準備:車輛租用、路線規劃以及旅館預訂

不就是公路旅行嗎?哪需要做啥子準備?沿途不都有休息站、速食店,晚上就隨便找間汽車旅館投宿不就好了?如果真的是這樣想,那麼就還真的低估了美國這個國家。這次的公路旅行,可不是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從北加至南加這麼簡單。此次旅行,筆者一行人從加州舊金山出發,沿著縱向五號州際公路至洛杉磯之後再轉橫向的十號州際公路,一路從北加州舊金山,途經亞歷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新墨西哥的拉斯克魯賽斯(Las Cruces)、德州奧斯丁(Austin)和休士頓(Huston),隨後在轉往66號公路(Route 66)。沿路上不同州有不同的法律,州際公路上也就會有不一樣的規則,除了緊盯GPS衛星導航之外,隨時注意公路警察和路標也十分重要,護照和國際駕照(筆者使用的是加州駕照…)更得隨身攜帶。 繼續閱讀

我的英式右駕生活

掀背英倫風情

01

United Kingdom- 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以往大家所悉知的日不落國,在數個世紀前的維多利亞時代積極地擴張,以一個島國姿態在世界上許多地區皆有其殖民地,也使得英文在上個世 紀成為世界共通的語言。在汽車的發展史上,英國可以說是賽車的發源地,英國人對於速度的熱愛,從其悠久的賽車歷史中便可看出,英國賽車綠更是成為許多英國 車的標準配色。而英國的手工跑車,在上個世紀大放光芒,無論是LOTUS、MG抑或是TVR,都有其令人稱道之處。 繼續閱讀

老車,還是比較對味…

好像男人到了一個年紀,就會對新車越來越無感…
反而是對伴隨著自己成長的老車,總是回味無窮…
來分享一下,大家對於心目中的夢幻車款

六、七年級,喜歡車的朋友,房間裡一定都會有這麼樣一張海報

上面這部車,對於六、七年級喜歡車的朋友們一定都不陌生。當我們都還是小男孩的時候,房間裡的牆上一定都會有這麼樣一張海報,LAMBORGHINI Countach 5000。她低扁的楔型車身加上經典的鍘刀式車門,無一不迷惑我們那時幼小的心靈。極速在當時就已經超過300km/h,實力雄厚就算相較於當今跑車也是毫不遜色。毫無電子輔助的斯巴達作風,是”男孩“都會拜倒在她石榴裙下。 繼續閱讀

綠能新契機 21世紀新行動載具

2008年,赴美求學期間,我剛好遇到令全世界的進入21世紀第一個經濟大衰退的金融海嘯。美國,這個向來對於綠能產業興趣缺缺的國家,不得不睜開眼睛,面對石油價格高漲的事實。那時的我剛來到美國,朋友手上的94年ACURA Integra成為了我的代步工具。這部搭載著2.0公升HONDA VTEC引擎的小跑車,卻也讓我見識到漲不停油價果真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美國這樣一個對於世界上的資源總是強取豪奪的國家。

還記得當時候每加侖汽油來到了5塊美金,加州某些地區甚至要7塊美金。以往開慣了吃油怪物=肌肉車的美國人,紛紛轉向小車甚至是混合動力車的懷抱。也是因為如此,向來以生產美國大車的三大車廠:GM、CHRYSLER以及FORD紛紛宣布破產重整—其中 GM的情況最糟,關閉了旗下PONTIAC、SATURN、HUMMER等品牌,原本隸屬旗下的SAAB車廠也在2010年宣布易主;CHRYSLER也好不到哪去,目前義大利FIAT集團手中持有的CHRYSLER股份已經超過50%,基本上算是擁有了CHRYSLER這個品牌;情況最好的則是FORD,利用原先在歐洲賣得不錯的Fiesta進軍美國,旗下的許多車款在油耗的表現上面從那時開始也都精進不少。

就在2008年,位在加州矽谷的TELSA Motors電動車公司推出了以LOTUS Elise底盤為基礎的電動小跑車,不用進加油站且每次充飽電可以跑244英里的續航力,著實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原來電動車也可以兼具性能和續航力。TESLA這麼一來,將汽車產業帶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情況,那就是:擁有核心綠能技術的小車廠,也可以踏入高門檻的汽車產業。不過那高達100,000 美金的售價卻也讓TESLA Roadster淪為有錢人的玩具,而總共只買出2000多輛Roadster的TESLA並不能真正算是一家量產車廠。但,事情總是在此時出現了轉機。

就在TESLA以電動車系統公司身分幫MERCEDES BENZ完成了SMART ED的改裝之後,TESLA開始獲得來自大廠的注目,除了MERCEDES BENZ之外,TESLA也獲得了來自世界第一大車廠TOYOTA的關愛眼神。2010年先認購了5000萬美元的TESLA股份,接著更是幫助TESLA買下原本屬於TOYOTA和GM的灣區東岸NUMMI工廠,以便生產TESLA的5+2座Model S轎車。

這一切都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後半所發生,電動車的發展可謂非常迅速,就猶如矽谷的新創公司一般,Google和Facebook臉書的崛起也是發生在無奇不有的矽谷。

爾後,就看見無論是BMW、AUDI抑或是來自日本的NISSAN、 MITSUBISHI,都投入了電動車的研發。在這方面,最聰明的可說是TOYOTA了,不需要自己埋頭研發,採用直接入股的方式,由在這方面已經取得先機的TESLA來研發,TOYATA方面只要提供底盤、資金,TESLA就會幫其完成,在加上原先就已經賣得不錯的混合動力車技術,不得不說這如意算盤打得真好。

再來聰明的就屬NISSAN和MITSUBISHI了,擁有量產電動車的能力,這兩家車廠推出了“較為“平價的Leaf和i-MiEV,配上美國政府補助的政策,一輛電動車以不到25,000美金的價格,的確吸引了不少人買單。畢竟不用進加油站,電動車就像使用手機一般,充電->使用->充電->使用,再也不用擔心油價浮動的問題。反正又不是天天在長途旅行,每天只要不超過80英里的行駛里程就ok,這樣看似挺划算的。

然而在電動車正式上市方面,台灣雖然有半導體業作為後盾,但是在電動車的推行方面卻是慢半拍。原因是因為目前電動車的基礎建設不甚完善,同時民眾對於電動車的疑慮仍過多,因此台灣推動的電動車試運行計畫目前主要仍是以政府用車以及租賃試運行方案為主。民眾要真正可以買到電動車,還要再等等。當然,在此方面台灣政府的補助還得再加把勁,畢竟6萬元的補助對於動輒就要上百萬的電動車實質助益真的不大。

上述所說到的疑問,基本上大家對於電動車的疑慮末過於續航力、電池安全以及充電是否能像加油般方面等。這邊就讓我就電動車的使用方式對大家來作說明。電動車最適合的發展環境就是如台灣這樣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因為電動車原本並不適合所謂的長途旅行(換句話說以目前的科技也無法支持電動車長途旅行),短程50公里以內的每日行駛路程對於電動車並不會有電池耗盡的疑慮,如果能在目的地(如辦公室大樓停車場、遊樂區)廣設充電站,那麼就如同你的手機、筆記型電腦一般,進到辦公室就充電的意思是一樣的以NISSAN Leaf為例,目前的科技已經可以達到30分鐘之內充好80%的快速充電(Level 3),且利用240V充電也只需同時7小時。一般民眾也不會一天8個小時都在開車,畢竟車子是交通工具而並非住所,到了目的地自然就是進入充電狀態。若要長途旅行,搭高鐵或是大眾運輸工具豈不是更好?

電池安全方面,電動車市面上大多數的電池目前都半為鋰電池系統,和手機不一樣的是電動車的電池都具備冷卻系統以及保護裝置,這些都是預防電池產生過高的溫度。無論是液冷還是水冷,就和內燃機引擎一般,電池也是需要卻的。比較起來,在發生車禍意外的時候,內燃機引擎不見得就比電動車來得安全,畢竟石油也是易燃物,只是大家習慣了它的存在而已。

當然,要達到上述的境界,同時改變大家原本都習慣這樣的生活模式,恐怕還需要些時間。不過只要想到電動車可以達到節能減碳,同時又兼顧荷包,再也不用擔心油價浮動帶來的困擾,電動車何嘗不是未來行動載具選項之一?

【特輯 】汽車設計:消失的保險桿

縱觀汽車保險桿與車體設計

「喂!你會不會開車啊?你的前保桿A到我的後保桿了啦!」這樣的對話我想在許多人的開車經驗中一定有聽過,台灣這樣一個擁擠的島嶼,常常都會因為一時的疏忽而和其他駕駛人發生擦撞。然而在和他人不小心的碰撞當中,通常最先”A”到或是被“ A”到的部份往往都是保險桿。不過這樣的對話,在材料科學和空氣力學一日千里的進步之下,開車的人們在不久了將來或許也就漸漸聽不到了。原因為何?因為汽車保險桿就即將消失在未來的汽車設計。

繼續閱讀

古董車大觀園

這兩部是不是看起來很像?看仔細,哪部是原始的FORD GT40,哪部是2005年推出的FORD GT,你分得出來嗎?富豪們的蒐藏

e07_zps5a4e2445.jpg

想要一窺富豪們的奢華生活?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富豪們的豪邸應該是長怎樣?數千坪的豪宅、隨伺在側的傭人以及管家、再不然就是游泳池、停機坪再加上車庫。想想富豪們的生活莫過於此。既然是富豪,車庫裡的車若只是一干超跑,未免顯得有些俗氣,偶爾也要來幾部不一樣的,才能彰顯自我的身分地位。

e13_zps19178946.jpg

Panamera的前身:Prosche 928GTS

繼續閱讀

時尚與汽車的結合

二十一世紀的奢華新主流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人們首先面臨到的是以往依賴的石化能源即將用盡的局面,此時歐日的各家車廠,無不絞盡腦汁發展替代能源或是油電混合車。接著來自美國的金融大海嘯,頓時之間讓全球陷入一片經濟的愁雲慘霧之中,這下子連美國的三大車廠GM、FORD和CHRYSLER都陷入前所未有的財務困境當中。然而,縱使情況再怎樣不好,還是有車廠可以將旗下的車款賣得嚇嚇叫!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來自賓利法力納PININFARINA所設計的FERRARI P4/5

目前市場上最夯的莫過於兩種類型產品,一是大眾化的平價省油小車,二是專門賣給金字塔頂端的頂級跑車。此次我們所要談論的,就是二十一世紀的奢華新主流,時尚品味與頂級跑車的完美結合。

博通BERTONE設計室所設計的蝙蝠車,ALFA ROMEO B.A.T. 1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