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台灣電動車新車看各家車廠電動車發展趨勢 (歐洲車廠篇)

原文刊登於:Battway 電車未

自2019 年台灣 TESLA 將 Model 3 導入市場開始,原先各品牌對電動車市場興趣缺缺,乃至如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綜觀 2021 年台灣汽車市場,總銷量近45萬輛,電動車銷量雖然僅為7,064輛,佔市場總量的1.5%,但相較於2020年的6,257輛,儼然成長了24.7%。相較數年前,國內僅少數車廠如 TESLA、BMW 導入電動車銷售,時至今日市場已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各傳統車廠前仆後繼地投入電動車銷售行列。展望 2022年,台灣電動車市場或將進入百家爭鳴的階段。

而此次,《BattWay》將從2022年的電動車新車當中,一窺各大車廠電動車的發展趨勢,同時也了解各車廠如何應對傳統油車使用者心中最大的恐懼:續航里程焦慮。

BMW iX、i4

相較於其他歐洲車廠,BMW 進入電動車領域的時程相對較早。

早在 2009 年時就以集團旗下的 MINI 品牌推出 MINI E 試水溫,當時採用的系統為 AC Propulsion 出品的 150kW輸出動力系統,搭配35kWh的鋰離子電池組。MINI E 的推出被視為是 BMW i品牌的先行計畫,然而續航里程是少得可憐的160公里,也因此並未公開販售,而是以租賃的方式於美國、英國、德國和中國等地推行。

而電動車品牌i,則是於2011年面世。首兩個車型為電動車 i3(亦有增程電動車型)以及插電式混和動力跑車 i8。此次導入的 iX,為品牌的首款純電休旅車,採用獨立開發的全新電動車底盤,動力則為第五代 eDirve。

其中 iX xDrive40 用的是76.6kWh電池組,動力輸出數據為326匹最大馬力及64.2kgm最大扭力,0-100km/h加速需時6.1秒。高規的 xDrive50 用的是111.5kWh的電池組,擁有523匹最大馬力以及78kgm最大扭力,0-100km/h加速僅需4.6秒。而大家最關心的續航力問題,iX xDrive40 具備425公里的續航里程,而 iX xDrive50 則具備了630公里的續航里程。

另一部同樣於今年Q1開始交車的 i4,外觀與內燃機的4系列如出一徹,動力來源同樣使用第五代 eDirve。

由於少了內燃機複雜的結構,eDrive 將馬達、變速箱以及控制模組整合,讓整體簡化為單體結構。電池採用了83.9kWh的鋰電池組。其中 eDrive40 為單馬達後輪驅動,輸出馬力為340匹,0-100km/h加速需時5.7秒,續航力為590公里;eDrive50 則為雙馬達四輪驅動,動力輸出來到驚人的544匹,0-100km/h加速僅需時3.9秒,續航力為510公里。

無論是 BMW iX 或是 i4 ,皆可使用 BMW i 充電系統,採用的是 CCS1 規格。其中 iX 可以在充電10分鐘後補充150公里的續航里程,同樣的充電時間 i4 則可以補充164公里的續航里程。

PORSCHE Taycan Cross Tourismo

說到德國跑車,相信不會有人忽略這家來自斯圖加特的跑車廠 PORSCHE。後置引擎的911一直以來都是這家跑車廠的當家花旦。就在2021年,PORSCHE 亦不落人後的推出了自家首款電動車 Taycan 四座轎跑。

緊接著在2022年第一季始可交車的 Taycan Cross Tourismo,為 Taycan 的衍生車型。藉由四輪驅動系統以及主動氣壓懸吊系統,這部跨界獵跑車型可以進行輕度越野,另外可以再加選 Offroad Design Package,額外再加高最多30mm,搭配標配的Gravel 行駛模式,讓 Taycan Cross Tourismo 能夠應付更多越野地形。

此次共引進兩款車型:Taycan 4 Cross Tourismo 以及 Taycan 4S Cross Tourismo。在續航力方面,93.4kWh的電池組提供 Taycan 4 Cross Tourismo 以及 Taycan 4S Cross Tourismo 分別具備389至456公里(WLTP)和388至452公里的續航里程。

動力配置上,Taycan 4 Cross Tourismo 為380匹馬力(Overboost時可達到476匹),0-100km/h加速於5.1秒可完成,極速為220km/h;而 Taycan 4S Cross Tourismo 則具備了490匹(Overboost時可達到571匹之譜),0-100km/h加速於4.1秒完成,極速可達240km/h。

Porsche Taycan 為目前市售車當中,首款搭載 800 V 動力系統的量產車。使用DC直流電高速充電設備,僅需時5分鐘即可補充至100公里行駛續航力(WLTP),約23分鐘即可從5%快充至80%電量。

VOLVO XC40 Recharge P8 AWD

預計於今年第二季始可交車,來自瑞典的 VOLVO 推出了CMA 模組化底盤的 XC40 Recharge P8 AWD 進軍電動車市場。

乍看之下,這部電動 CUV 外型和普通內燃機 XC 40 並無太大的不同,但內在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全新底盤電動車。由於已不是內燃機,也使得車頭增加了31公升的行李空間。動力則是由前後兩具馬達供給輸出,並採用AWD的驅動方式,讓這部 XC40 Recharge P8 擁有408匹馬力以及67.3kgm的扭力,在性能上有不俗的表現。

當然電動車最引以為傲的0-100km/h衝刺,XC40 Recharge P8 AWD僅需4.9秒。極速方面因為原廠的限制,被封印在180km/h。在電池方面,北歐人為這部電動車配上了78kWh的電池組。依據WLTP,XC40 Recharge P8 AWD 有著400-418公里的續航里程,在幅員不算遼闊的台灣已是夠用。若以150Kw直流快充系統,需時40分鐘即可完成充電。

MINI Cooper SE

今日的 MINI Cooper SE 和2009年時推出的 MINI E,雖然都是掛上 BMW 集團下 MINI 品牌,但已無法同日而語。

首先從外觀上的設計元素採用原廠稱之為「Energetic Yellow」的黃色點綴全車,包含車頭水箱護罩、車側方向燈飾板、後視鏡蓋與車尾車型銘牌的S徽飾都是亮眼的「Energetic Yellow」。鋁圈則是以英式BS 1363插座為靈感的 17 吋 Power Spoke輪圈,具高度辨識度。

不同於昔日來自 AC Propulsion 的動力系統,MINI Cooper SE 如今採用的動力系統是源自同集團的 BMW i3 改良而來的電動馬達,並採前輪驅動的配置,動力輸出可達184匹馬力以及270Nm扭力、0-100km/h加速則需時7.3秒。在續航力方面,32.6kWh 的鋰離子電池組提供235至270公里的續航里程。充電可使用家用電源、公共充電樁等系統,以 11kW功率的充電樁進行充電,則需要花費3.5小時方能充滿電。

若使用快充系統,則可以於 35 分鐘內充至 80% 的電量。充電網路部分則與同集團的 BMW 共享。而 BMW 也將於全台灣北、中、南、東各地陸續建置14座 BMW i 高速充電站,預計最快2022第二季開始就能陸續完成台灣 BMW i 高速充電站建置。

目前 MINI Cooper SE 已於2022年第一季開放線上預購,新車預計最快2022年第四季正式上市。

看完四家歐洲車廠2022年對於台灣的電動車佈局,不難發現除了 BMW iX 與 PORSCHE Taycan Cross Tourismo外,大多在外型、內裝仍舊採用和傳統內燃機引擎車款相同的做法,並未採取較為大膽的策略。

無論是 BMW i4、VOLVO XC40 Recharge P8 AWD 甚至是 MINI Cooper SE,在外觀、內裝上都和傳統內燃機引擎車款差異不大。這樣的做法不難理解,就是要讓傳統內燃機引擎的消費者能夠循序漸進的接受,並轉換成為電動車客戶。至於這樣的策略能否成功?那就交給時間吧!

下一篇,《BattWay》將帶您看看2022年台灣電動車新車,亞洲車廠是否採取和歐洲車廠不一樣的電動車發展策略。

相關閱讀:

揭開LUCID Motors的面紗 一窺同樣來自矽谷的豪華電動車品牌

一場比燒錢速度的電動車造車競賽 【中國TESLA】NIO蔚來汽車的未來

迎接電動車時代 政府和身為潛在使用者該做什麼準備?

廣告

About G

本名吳居叡,來自台灣,留美碩士。現居新北淡水。現任:汽車改裝品牌Custuning品牌總監。經歷:Jaguar Land Rover Taiwan顧客體驗經理、上海璞銳公關策劃諮詢公司新聞服務經理、瑞典商思康Semcon資深汽車市場/技術信息顧問、美國KleenSpeed電動車系統公司市場/媒體負責人,並曾任職於Auto-online台灣汽車線上情報網、台灣納智捷汽車。為汽車狂熱分子,關注亞洲職場現況。著有:他是玩真的!:「鋼鐵人」伊隆‧馬斯克改變未來的10種能力 (與Vista和Mario Yang合著) My name is G and I am from Taiwan. A MFA (master of fine art) lives in Tamsui, Taiwan. I am the brand director of Costuning, an electric car tuning brand. I was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r at Jaguar Land Rover Taiwan from 2016 to 2021. I used to be the Newsletter Manager at Prime-Research. I was also the senior automotive technical consultant at Semcon Informatics- a Swedish product information consulting group, VP of marketing and media at KleenSpeed - a electric vehicle system company in Silicon Valley, marketing intern at Luxgen - Taiwanese car brand, and a editor at Auto-online - a car news website and magazin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