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同一現象在美國稱為歸巢族,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英國則是被稱為尼特族,是形容沒有工作、不升學同時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NEET –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前些日子回到台灣後,偶然在一次朋友的聚會,當大家不約而同感嘆台灣現階段的低薪以及對青年人才不友善的就業環境,啃老族這個字眼就出現在我們的言談之中。
台灣也有啃老族嗎?
有!而且大多數的青年就業族群搞不好或多或少都和這個負面名詞沾上了點邊。此話怎講?讓我們來看看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情況吧。
舉例來說,假設你年紀是30出頭,現階段的工作在台北,領的是比中南部好一點點的薪水(約三萬元到四萬左右,這還是相對高薪喔),但是你每個月要付出的生活成本至少要兩萬多元接近三萬(租房一萬至一萬五、其他生活開銷包含吃飯、水電瓦斯外加手機電話費再要你一萬到一萬五),如果不靠家裡經濟上的援助,想要在台北生存下來,真的要拼了命的縮衣節食;如果你還想結婚(先不要想生小孩的問題),買房買車那我勸你也不用想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想要買車,沒有家裡的支援,我看光要存個頭期款,你還得巴望著每年公司的年終獎金有三到四個月,才能勉強湊得出頭期款。但是車不是光買就好,你還得要保養、加油等,這些都是開銷。
那買房呢?如果你家裡本身還過得去,父母打拼了大半輩子的存款和退休金,應該就是你的房屋頭期款來源。
看看上面這段敘述,不難想像你我都或多或少成了啃老族,因為低薪實在不夠足以支持我們成家立業,想要踏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啃老似乎成了不得不的手段。
話說到這邊,席間的一位朋友說話了:「看來,在台灣想要擺脫低薪,只能自己來了。」
「自己來」的意思是?沒錯,就是創業。
這年頭創業似乎也是一種風潮,許多人因為有著好點子,聯合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於是乎一家公司就這麼成立了。當然更多的人是為了想找一條出路,不想再過著低薪的日子,再加上發達的媒體不斷報導著許許多多創業成功的例子(當然背後有著更多失敗的故事),就這麼糊裡糊塗地踏上了創業的道路。
但是創業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以外,還需要資金啊。那麼資金從哪裡來?借貸、幾個朋友拿出積蓄湊一湊。再不然,來自爸媽的「天使基金」,就讓我們又回到了啃老的循環裡。
當台灣的國民所得平均都還未超過三萬美元的今天,卻已經陷入許多發達國家被迫面對的青年低薪問題。或許我該說:「連甜頭都沒嘗到,苦頭卻已經到來。」
我們這一代的人生,似乎就這麼卡在這不上不下的泥沼裡,餓不死你,但卻也不見得吃得飽。所謂的人生勝利組,離我們很遠。我們都成了或多或少的啃老族。
相關閱讀:
想創業!但你考慮過你適合創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