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出處: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小人物新聞
-
- Photo Credit: Derek Harper CC BY SA 2.0
是非題、選擇題、多選題…我想這些都是受台灣教育長大的小孩不陌生的幾個題型。然而,除了這樣的題目之外,念大學之後的申論題,我們總是答得不如那些有「標準答案」的題目來得出色。
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的生命當中並不是這樣的非黑即白。
前幾天,一個年輕女孩問了我幾個問題。她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後,再看看自己過去所受的教育,她對於自己未來想要走的路感到恐慌。
因為,她不曉得接下來的她會變得如何?也不知道下過的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
「對錯真的重要嗎?」這是我丟給她的其中一個問題。
21歲,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年紀,這個女孩卻因為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恐慌,選擇離開學校。因為她發現一直以來所受的教育,從來沒有教導她該如何反思、如何擁有正確的判斷力。因此,她選擇放棄學業,到美國參加一個體驗計劃,去一個未知的環境探索、找尋自己。
其實,能夠擁有這樣的資源和機會到國外生活、經歷不一樣的人事物,在外人看來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很可惜,這樣的經驗並沒有讓她真正獲得想要的答案。在回國之後的她,反而對現況感到更無助和恐慌。受限於以往所受的教育,她告訴我,她總是在尋找標準答案,並且總是在找尋的過程當中害怕犯錯。
我說:「如果生命當中只剩下對錯,那多無趣…很多時候,重點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做錯了又怎樣?最怕的是不做,而不是做錯。如果因為害怕錯而不去做,那無形當中,我們都錯過了很多機會。」
在同樣的教育背景下長大的我,很了解她所說的情況。
從小到大,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反正只要照著規矩、標準答案來,就一定不會錯,這樣才能拿高分!」
是啊,我們就是這樣教育下的產物。一群不被鼓勵犯錯的孩子,教育硬生生地剝奪了我們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害怕犯錯、害怕同儕的恥笑,我們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更沒有年輕人應該擁有的創造力。然後,父母、師長還會不斷的「諄諄教誨」:「乖!只要唸書考高分,將來才會有前(錢)途!」
很可惜,生命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錯誤當中學習。在後現代的社會下,如果還相信權威、教條,那我可以很明白的跟你說:「準備受死吧!」
老一輩的那一套,真的已經不適用了。不要再相信傻傻的一直念書就會有前途這檔子事,除非你真的立志要當一個學者。
當天,她不斷地問我倒底是怎樣確定自己的方向,如何培養堅定的意志?同時又是怎樣確定自己所下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正確的?很可惜,我沒有辦法給她「標準答案」。我只能跟她說:「重點不是在於對錯,而是做與不做。做了但錯了,因為我們還年輕,修正或是重新轉換跑道就好。因為年輕就是我們最大的本錢。」
相關閱讀:
面臨「世代戰爭」台灣年輕人該怎麼選擇?
引用通告: 人生的申論題:重點不在於你做的決定對或錯,而是做與不做 | skate0226
人心惟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