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世代戰爭」台灣年輕人該怎麼選擇?

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Jesse CC BY 2.0
Photo Credit: Jesse CC BY 2.0

上個週末,我和一位認識10多年的朋友H一起共進早午餐。這位在我大學時期就已經認識的朋友長我5、6歲,但是我從不覺得他有大我這麼多,因為我們就像好朋友一般無所不聊。

2012年我來到上海,聽其他朋友說,H也來到了上海。但當時候的他極為忙碌,所以當下並沒有機會見到面。直到最近,我們才又熟稔起來。目前的他,擔任某大企業的銷售總監。

當天的早午餐相聚,我們聊了很多。言談當中他不經意地問我:「你真的那麼想回台灣生活啊?」

聽到這兒,我笑著回答H:「台灣生活起來真的很舒服,很可惜就現況來說它不適合職業發展。但如果要生養小孩,我也不認為中國大陸是個合適的地方。」

他聽了,笑著點了點頭說:「這麼說也是,所以我才沒打算生!」

隨後我又說了一句:「這樣看來,亞洲的新加坡似乎是個不錯的地方!環境比起中國大陸優,生養小孩也不用太擔心!」

H反問我:「新加坡,你認為有機會嗎?」

我回答他:「人家都找上門了,你說呢?」

其實之前就已經有新加坡的獵人頭找上我,邀請我和一家業內頗為知名的公司進行遠端電話面試(或許該說是口試,畢竟沒見到面)。雖然最後沒成行,但卻也讓我見識到新加坡求才若渴的積極。

搶人才都搶到這個份上了,若說沒有機會我還真不太相信。

頓時,我腦中閃過了今年過年回家時看到的一篇文章,那是刊登在遠見雜誌上的一篇名為〈7000個年輕人前進星、澳工作,還有7萬人想去- 出國拚第一桶金〉的文章。文章裡頭訴說著:台灣的職場正蘊釀一場低氣壓。一個殘酷的現實:薪資倒退16年,年輕人起薪一再降低。同時,新加坡、澳門等地正在大規模發展賭場經濟與服務業,急需服務業人才。兩者結合成一股新潮流,讓台灣年輕人開始大量到國外工作,而且絕大部分從事的是服務業基層工作。

什麼時候,我們流失的不再僅僅是中、高階人才?而是許多國家都視為根本的青年勞動力!

其實如果可以,我倒是很希望20多歲的年輕人多到國外看看,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甚至是過招。因為台灣的封閉,讓我們無法擁有像是新加坡那樣的職場環境;許多公司的亞太總部設在新加坡,同時對於國外的人才採取相對開放的態度。和許多人口中向下沈淪的台灣不同,「開放」讓新加坡不斷地向上提升,使得一個蕞爾小國,光芒卻閃耀於亞太,甚至世界。

但我卻不希望離開台灣成為年輕人不得不的選擇。

只退不進的薪資,把我們的青年勞動力一併地向外推。所以我們的大學生為了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為了領人家的基本薪資(新加坡的基本薪資為3.6萬台幣),得要離鄉背井,因為我們無法提供他們一個優質的職場和發展。在台灣,他們似乎看不到希望,更看不到舞台。

現實早已經是這樣的情形,年輕人卻還是得背負種種不堪的指責和批評。

那我們可以再看看上一個世代在吃乾抹淨之後留給我們的是怎樣的環境?年輕人超低的薪資卻換來超高房價,年年上漲的物價和不漲反退的薪資,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僅僅淪為政黨之間的鬥爭籌碼。當我們的政客全部都是同一個鼻孔出氣,怎麼會看到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是怎樣辛苦的在最底層打拼?

我曾在〈台灣如何成了人人口中的鬼島? 四個年輕人的茶餘飯後〉提到:「一群頭髮斑白、西裝筆挺的中年人,談論著如何『善用』年輕的下屬,用少少的薪水卻要他們有最大的產能。同時間也相互盤算著,如何能在目前的職位上保住自己的飯碗,多替自己掙些退休金。」

這情形的背後,其實正是一場世代戰爭的序曲。總是看到上一代替年輕人冠上草莓族、果凍族等代號。好像年輕人總是不夠努力、勤奮,所以領低薪都是年輕人自己的問題。

在台灣所謂的「海綿世代」(即戰後嬰兒潮世代),已經漸漸的邁入退休期。他們早已將經濟利益吃乾抹淨,同時也懂得在政策上為自己創造利益(年金制度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斷預約自己的未來。殊不知這樣的未來是建立在年輕人的痛苦上。

眼見年輕人苦無出頭機會,卻有著「海綿世代」霸佔著舞台、預約對自己有利的未來。然而台灣目前的窘境,導致年輕的一輩被壓榨、領著低薪、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放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台灣到其他國家工作。這場世代戰爭,年輕人是要不屈服於被上一個世代過度操控的環境下重新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舞台,還是選擇就此離開台灣呢?

相關閱讀:

台灣如何成了人人口中的鬼島? 四個年輕人的茶餘飯後
不敢遠離你的舒適圈,就別抱怨低薪、老闆壓榨
興趣不是不能當工作 但你的興趣夠「職業」嗎?

About G

本名吳居叡,來自台灣,留美碩士。現居新北淡水。現任:汽車改裝品牌Custuning品牌總監。經歷:Jaguar Land Rover Taiwan顧客體驗經理、上海璞銳公關策劃諮詢公司新聞服務經理、瑞典商思康Semcon資深汽車市場/技術信息顧問、美國KleenSpeed電動車系統公司市場/媒體負責人,並曾任職於Auto-online台灣汽車線上情報網、台灣納智捷汽車。為汽車狂熱分子,關注亞洲職場現況。著有:他是玩真的!:「鋼鐵人」伊隆‧馬斯克改變未來的10種能力 (與Vista和Mario Yang合著) My name is G and I am from Taiwan. A MFA (master of fine art) lives in Tamsui, Taiwan. I am the brand director of Costuning, an electric car tuning brand. I was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r at Jaguar Land Rover Taiwan from 2016 to 2021. I used to be the Newsletter Manager at Prime-Research. I was also the senior automotive technical consultant at Semcon Informatics- a Swedish product information consulting group, VP of marketing and media at KleenSpeed - a electric vehicle system company in Silicon Valley, marketing intern at Luxgen - Taiwanese car brand, and a editor at Auto-online - a car news website and magazine.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