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小人物新聞
- Photo Credit: Cheng-en Cheng CC BY SA 2.0
還記得那位充滿服務熱誠,說著多國語言、用著自創的「公車文」服務乘客的搞笑公車司機嗎?他正是來自台中的客運司機吳旻聰。那充滿服務熱誠、駕駛著乾淨、環保且方便乘客上下車的低底盤公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服務著家鄉的人群。
然而,這樣的景象卻和我兒時的印象大相徑庭。小時候,我記得台中的公車總是又破又舊……。
那時候經過家附近的公車總是冒著黑煙而且沒有空調,這樣的公車我坐了將近20年。直到我上台北唸書之前,公車號碼前面多了一個數字,但是還是一樣破舊不堪,唯一的改進是:這下有冷氣了。
當時的公車一家獨大,住台中的六、七年級生應該都知道,台中市大部份的主要幹線幾乎都被台中客運獨攬,其他的路線就由仁友、巨業組成大台中的客運網。直到近幾年,統聯U-Bus出現了。
為了推廣優質客運和引起民眾注意,市政府推出了試營運半年讓市民免費搭乘的優惠。頓時之間台中也有了乾淨、環保且低底盤的公車。這讓以往獨大的台中客運終於感受到威脅,也開始投入資金購置新型的公車,甚至使用電子跑馬燈顯示器,準備和統聯客運一較高下。
話說,我也十幾年沒坐過台中的公車了!
上 次回台灣,是今年10月份的事,我看到了以往破舊、排放著黑煙廢氣、行駛於家附近的公車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乾淨、環保且採用低底盤設計的公車。而 學生時代僅能用硬幣付車資的投幣箱旁多了讀卡機,可以使用悠遊卡、台灣通(原台中e卡通)、一卡通、遠通ETC卡等多種方式付車資。
這樣好的改變,就是來自競爭的刺激。要不是統聯提供了優質的公車、要不是那半年的免費試營運,哪會有今天優質的台中市公車?
現今的台灣不也是這樣嗎?我們似乎缺乏一種進步的動力,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缺乏競爭的刺激。少了外部的刺激,讓我們一直有種錯覺,覺得自己好像很好,不需要向上的動力,因為現在好像也沒有那麼差。
然後漸漸的,安逸的環境待慣了,「過太爽」,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因為你對於現在的狀況感到滿意,因為你就是既得利益者。
如 今我們害怕來自台灣以外的競爭,封閉的我們對於外面世界的資訊充耳不聞,以至於逐漸地和世界脫節。日本的公車可以做到發車分秒不差;舊金山公車除了是低底 盤,每一輛都搭載無障礙升降系統,以利行動不便人士上下車;上海公車則是有移動電視,播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重要新聞資訊。就是因為好,所以還要更好。
無論再怎樣的自我感覺良好,我們都還有進步的空間。但是如果害怕競爭,故步自封,我們可能面臨的,是晦暗的未來。
相關閱讀:
回台面試經驗談:台灣的公司只想找便宜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