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Photo Credit: Dell Inc. CC BY 2.0
網路上常有人問我:「有空寫這些文章,為何不試著回台灣發展?」
但當我嘗試著給自己一個理由回台灣貢獻自己的專業,得到的卻是以下的結果:
就在今年的十一假期(大陸這邊稱之為黃金周,也就是中國大陸國慶假期,通常有多達7天),我回台灣渡假,同時也抽空去了一家台灣新創公司參觀、面談。
其實早在幾個月之前,這間公司的高階HR就已經和我有初步的接洽,主要是對我在美國的經歷感興趣,同時想請我到公司參觀和聊聊。
既然是對我的專業經歷有興趣,我當然也願意給自己和對方一次機會。畢竟台灣是家,如果有好的機會當然想回家。
於 是乎我就和對方約好了時間,在指定的時間赴約。進到這間公司,讓我想起了以往在矽谷工作時的場景:偌大的辦公室,每個員工的工作空間是開放的,並不像其他 企業一般利用屏風將工作空間隔成一個個小區塊;辦公室內沒有多餘的裝潢,整體給人的感覺是舒適的;以工程師為主體,這公司想從概念到成品都一手包辦。
這幾乎就是當時候我在矽谷工作的公司翻版,但因為強而有力的資金背景,他們的規模比我們當時都還要大。面對這樣的景況,當然也引起我對這家公司的好奇,同時也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多少抱著期望。
隨後HR便引領我進到其中一間會議室,開始面談。
在 將近兩個多小時的面談過程中,很可惜的是我並沒有真正感受到對方想要recruit我,整個面談比較像是資訊的交流(事實上多半的時間是我在提供資訊給對 方)。當面談進行的一半時,對方請了市場部門的主管進會議室。這個主管在瞭解我的背景和在大陸工作的情況後,問了我一句話:「你看起來挺年輕的,怎麼會想 要回來台灣工作?」
老實說此話一出,讓我有些反感。這句話很容易被解讀成:你看起來資歷不深嘛!怎不在外多磨練磨練?回來幹嘛?
或許是內部溝通沒有事先做好,問了這樣的問題。不過我認為,對方的HR透過網路與我聯繫,同時邀請我從上海到這公司參觀、面談,對於我的資歷和經驗,對方是不是要多做瞭解以及內部溝通?
話 說這是一家想踏入新興產業的新創公司,從我和HR幾個月的接觸下來,發現其實對方不甚熟悉這個產業。但或許正是如此,他們可以沒有太大的包袱,在人事的任 用上,以更開放的方式看待產業內為數不多的專業人才。可惜事與願違。所以當對方主管以這樣的方式問我的同時,或許並沒有惡意,但卻著實讓我有著不好的感 受:原來你們是這樣看待我的經歷?!
然而更讓我詫異的是,經過了近3個小時的面談,對方HR告訴我:「不好意思!我們目前還沒有適合你的職位,如果2、3年之後marketing部門有合適的職位,希望你屆時可以加入團隊。至於現階段,請讓我們保持聯繫,做產業資訊的交流。」
我們在商言商,光是產業資訊的蒐集和提供,這方面甚至有專門的公司為企業服務。如果對方想要從我身上獲得產業信息,是不是也得要提供相應的回饋?但我始終感覺,對方只想從我身上獲取產業訊息,卻不是真的想邀我加入團隊。
雖然這麼說似乎有些以偏概全,但從去年〈年輕人大出走--3.5萬的薪水VS.3.5萬的房租〉到這次回台灣面試的經驗,我得到的結果似乎都在說明一個現象:台灣的許多企業仍然只想找便宜甚至免費又好用的人才、資源。
然後,我想起了最近常看到的一句話,那是在電影《黑暗騎士》中小丑說的一句話:
“If you a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
「如果你擅長某件事,絕不要免費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