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Wikipedia CC BY SA 2.0
《實習大叔》(The Internship)是我在十一長假當中看的一部電影。劇情在這邊就不多做透露,但是片中所闡述實習生不畏艱難挑戰、堅持自我信念的精神,以及公司對於實習生高度重視的態度,在現今的職場上確實有值得學習之處。
說說自己的經驗吧。在研究所求學階段,我也曾在台灣以及美國的企業擔任過實習生,無論是大公司或是小公司,擔任實習生確實讓我學到不少東西。但相較於其他人的實習經驗,我幸運的多了。
許多實習過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心態或經驗:反正實習就是打雜,比一個初階正職員工都還不如,許多人家不想要做的事,到最後就會輪到「可憐的」實習生手上。
事實真是如此嗎?看看我的兩個實習,卻都是讓我對一個實習生的能夠做的工作刮目相看的經驗。
在台灣,雖然僅有短短三個月在企業市場部門實習,但是在這三個月當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大公司嚴謹的制度和對專業的尊重。我從不覺得自己僅僅是一個實習生,因為無論大小會議,部門主管都會讓我參加,這當然也包含每週一次的工作會報,甚至是為新進人員做培訓,我都可以有獨當一面的機會。當然也因為這次的實習,讓我對整個產業有更深的瞭解,論文也得以順利進行。
在矽谷,公司距離舉世聞名的Google僅僅數公里之遙,或許也因此承襲了矽谷獨特的作風。在公司實習近一年的時間,只要我想得出來的專案,老闆都放手讓我去執行。也正因為這樣,雖然仍處於實習的階段,我便和老闆到中國大陸出差,也因此促成了後來電動概念車的專案。而我也因此獲得了之後部門負責人的正職工作。
實習真的不是打雜!端看用怎樣的心態去看待這樣的工作。電影《實習大叔》裡的眾多實習生透過專案實作來獲得經驗,而公司早已視他們為組織的一份子,所有的產出都有利於公司發展。這對實習生以及公司本身來說,就是一個雙贏的局面。這不僅僅是檢視實習生的心態,同時公司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實習生也同樣的重要。
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企業並不視「實習」這樣的經驗為「職業經驗」,更多時候這樣的企業往往也只把實習生當作「打雜的免費勞工」,盡讓實習生做些不痛不癢的工作。若是這樣,那我也奉勸還在這種企業實習的實習生,離開吧!去尋找你真正的伯樂,讓你的實習不僅僅是實習。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