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Kazuyuki Shimatani CC BY SA 2.0
曾經在商業周刊的專欄部落格閱讀過一篇由黃齊元先生所寫的文章〈如果你年輕又有才華,千萬別留在台北〉,裡頭提到台北儼然成為「一個崇尚『簡單』、『慢活』的文化創意新都。」
看到這樣的描述,如果你是個年輕又自詡為「文青」的台北人,或許你會為此「讚美」而感到驕傲。台北真的很適宜居住,在這邊可以找到的是方便、人文以及其他國際大都市沒有的一股悠閒。
台灣,這個我們稱之為「家」的地方,有著讓人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但這股吸引力,卻逐漸無法讓我們安身立命,漸漸形成一股推力。
就在最近,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從澳門來到上海遊玩順道探訪我。這位朋友和我有著相似的背景:就讀同樣的國中、同樣的高中、搭了六年同一部校車上學,同樣都是英文系畢業、也同樣赴美留學。而現在,我們各自在不同的亞洲大城市工作。
目前的他,擔任澳門著名賭場飯店集團的業務發展部主任,從事VIP服務。就如同黃齊元先生文章中所言,他的基本月薪起碼有七萬多台幣(不含小費)。台灣的優質服務人才,就這麼被國際級集團「挖」到澳門工作了!
在澳門,他每天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來自大陸的土財主、富二代、青年創業家,也有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豪賭客。他所在的位置,就猶如亞洲的拉斯維加斯。他也告訴我,真正讓他開了眼界,就是在澳門工作的這幾年,他領略到頂級客戶需要的是怎樣的服務。
在上海的那幾天,他一直電話不離手,為的就是服務他的客戶。所謂的「隨傳隨到」。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精緻的服務意識。
我問他:「離開台灣工作好些年了,想家嗎?」
他反問我:「My homie,你勒?」
我們相視而笑,心中的答案不言而喻。
*
另一個故事是幾個月前,我接到來自一位美國朋友的婚禮邀約,而婚禮舉行的地點在台灣花蓮 。
我這位朋友很有意思,他是中國大陸移民美國的第二代,年紀很小就隨著爸媽移民,在美國受教育長大,大學畢業之後在矽谷著名的科技公司工作,兩年前被派駐新加坡。
中國大陸出生、美國長大、新加坡工作、台灣結婚。
我問他為何選擇台灣作為婚禮地點?他告訴我,因為他喜歡台灣的人文環境、喜歡台灣的小清新,所以他和未婚妻選擇台灣作為婚紗以及婚禮地點。台灣吸引他的,我想不僅僅是東海岸美麗的景色。
「然後呢?你會想來台灣發展嗎?」我問。
他說:「我們的下一站是中國四川成都,我要和我老婆在那兒創業,以文創產業為基礎。」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早期美國移民的冒險犯難精神。
兩個不同的故事,一個是家鄉在台灣,另一個則是選擇台灣作為完成終身大事的地點。然而,台灣都不是他們就業的第一選項。
缺乏外來的刺激,台灣的經濟與社會已經多年呈現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景況。越來越少外國人來到台灣,尤其是政府為中國大陸所設下的重重關卡,一併阻隔 了外國人才到台灣工作的機會。因為我們害怕競爭!這樣的保護政策使得我們缺乏和世界的激盪和碰撞。漸漸的,人才留不住了、有創意的新點子也不來了,我們只 能倚靠著失去優勢的代工和製造,這些勞力密集的產業。
看著越來越多離鄉背井的台灣年輕人,空有著一身的本事卻不被家鄉的企業青睞,遠走他鄉只為尋求更好的舞台。殊不知這一離開,回鄉之日已是遙遙無期。 對於人才而言,出國工作看中的不僅僅是優質的產業環境,更重要的是職業的發展性。而台灣老闆口中的「共體時艱」,僅僅是拿來搪塞不思進取並且拒絕支付合理 薪水的藉口而已。
台灣,我們的「家」,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好所在;而我們回家的路,似乎仍遙遙無期……
相關閱讀:
我很喜歡台灣, 也一直覺得台灣是我的根.
尤其是最近常常想家, 但每每想到真的回家的那一天, 卻又心慌…
讚Liked by 1 person